首页 > 儿科

婴儿一直黄疸不下去怎么办

|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问题描述:
婴儿一直黄疸不下去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婴儿一直黄疸不下去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蓝光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新生儿黄疸可能由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感染、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增加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喂养婴儿每日喂养8-12次,配方奶喂养婴儿按需喂养。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有关,表现为皮肤黄染程度较轻且精神反应正常。母亲可暂时中断母乳喂养24-48小时观察黄疸变化,期间用配方奶替代。

2、蓝光治疗

蓝光治疗适用于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病理性黄疸,通过特定波长光线促使胆红素结构异构化。治疗时需保护婴儿眼睛及会阴部,可能出现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溶血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多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蓝光治疗同时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3、药物治疗

严重黄疸可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苯巴比妥片、人血白蛋白等药物。茵栀黄口服液可促进胆汁排泄,苯巴比妥能增强肝酶活性,人血白蛋白可结合游离胆红素。胆道感染导致的黄疸常伴发热和陶土色大便,需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4、换血治疗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换血标准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征兆时需紧急换血。Rh溶血病引起的重度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换血可快速清除致敏红细胞和抗体。治疗前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5、手术治疗

胆道闭锁患儿需在出生后60天内行葛西手术,通过肝门空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术前需评估肝功能,术后可能发生胆管炎或肝硬化。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引起的黄疸需手术切除病变胆管,术中需行胆道造影明确解剖结构。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婴儿皮肤黄染范围,记录大小便颜色和次数。保持室内适当温湿度,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按医嘱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若出现拒奶、嗜睡、肌张力异常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保证充足液体摄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和前兆

宝宝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和前兆主要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早期表现可能不典型,家长需提高警惕。

1、发热

宝宝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摄氏度,使用常规退热药物效果不佳。发热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继发感染有关。家长需注意观察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伴有寒战,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检查。

2、贫血

宝宝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白、指甲床颜色变淡,活动后易疲劳、气促。贫血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占据骨髓造血空间,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家长可发现宝宝食欲减退、体重增长缓慢,严重时可能出现嗜睡。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需警惕病理性贫血。

3、出血倾向

宝宝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渗血等异常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是白血病常见并发症,轻微碰撞即可引发皮下出血。家长需注意观察宝宝皮肤黏膜出血点数量变化,避免磕碰损伤。若出现呕血、便血等内脏出血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

4、淋巴结肿大

宝宝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多超过1厘米,质地偏硬且活动度差。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系统可导致全身多处淋巴结异常增生。家长触摸时应注意淋巴结大小、质地及增长速度,避免挤压刺激。持续增大的淋巴结需活检明确性质。

5、骨关节疼痛

宝宝出现四肢骨痛或关节肿痛,夜间症状加重,可能伴有行走困难。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腔内异常增殖可引发骨膜牵拉痛,好发于长骨和脊柱。家长需注意与生长痛鉴别,若疼痛持续存在或伴随发热,应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避免热敷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家长发现宝宝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带其至儿科或血液科就诊,完善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感染;提供高蛋白、高铁饮食如瘦肉、动物肝脏;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外伤。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血象变化。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