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宝宝打针过敏可通过立即停药、局部冷敷、口服抗组胺药、注射肾上腺素、就医观察等方式处理。疫苗或药物过敏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药物成分刺激、遗传易感性、既往过敏史、注射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
1、立即停药
发现过敏反应后须立即停止注射药物。过敏初期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等症状,继续用药可能加重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家长需保持患儿平卧位,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过敏症状扩散。
2、局部冷敷
对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时,可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冷敷5-10分钟。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织水肿,但需避免冻伤皮肤,每日重复进行2-3次。若出现水疱或破溃则禁用冷敷。
3、口服抗组胺药
轻中度过敏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或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缓解荨麻疹和瘙痒,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副作用,用药期间需监测患儿精神状态。
4、注射肾上腺素
出现血压下降、声嘶喘鸣等过敏性休克时,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注射液。该药物能快速收缩血管缓解气道痉挛,使用后需保持患儿下肢抬高体位,并准备后续静脉补液治疗。
5、就医观察
所有药物过敏患儿均需就医评估,严重者需留院监测24小时。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或皮肤点刺试验,后续应记录致敏药物名称,接种疫苗前需主动告知过敏史。过敏反应完全消退前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
日常需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过敏体质儿童接种疫苗前可预先服用抗组胺药预防。建议家长学习基础急救技能,家中常备儿童适用抗过敏药物。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暂避海鲜、坚果等高致敏食物,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出现反复过敏或慢性荨麻疹,需至免疫科进行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