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放化疗后身上起红疹且瘙痒,可能是药物过敏反应或放射性皮炎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皮肤保湿护理、避免刺激因素、调整治疗方案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由医生制定个体化处理方案。
1、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可用于缓解放化疗后出现的过敏反应性红疹和瘙痒。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症状,适用于由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等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使用前需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证,避免与其他镇静药物联用。
2、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放射性皮炎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适用于放疗区域出现的红斑、脱屑伴瘙痒,使用时需注意薄涂于患处,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皮肤萎缩。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菌药物。
3、皮肤保湿护理
使用含尿素、神经酰胺的医用保湿霜可修复放化疗损伤的皮肤屏障。放疗后皮肤常出现干燥脱屑,每日多次涂抹无香料保湿剂能缓解瘙痒,预防继发感染。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清洁时选用温和无皂基沐浴露。
4、避免刺激因素
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避免阳光直射放疗区域皮肤。化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控制洗澡水温在37℃以下。放射性皮炎患者应暂停使用化妆品,外出时采取物理防晒措施,防止紫外线加重皮肤损伤。
5、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严重皮肤毒性反应,肿瘤科医生可能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更换方案。如卡培他滨引发的手足综合征需减量,EGFR抑制剂相关皮疹可联用多西环素。放疗患者可采用分段照射或更换照射技术,必要时暂停放疗待皮肤修复。
放化疗期间需每日观察皮肤变化,记录红疹范围、瘙痒程度及伴随症状。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50%-60%,饮食增加维生素A、C、E及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皮肤修复。若出现水疱、溃烂、发热等严重反应,应立即联系主治医生。治疗结束后仍要持续保湿护理3-6个月,定期随访皮肤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