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中医风痱是指以肢体麻木、皮肤瘙痒或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与风邪侵袭、气血失调有关。风痱的成因主要有外感风邪、血虚风燥、湿热蕴结、情志失调、久病体虚五种。
1、外感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可导致营卫失和,表现为突发皮肤风团或游走性疼痛。常见于气候变化时未及时添衣、汗出当风等情况。治疗需疏风解表,可选用防风、荆芥等药物配伍,配合艾灸风池、曲池等穴位。
2、血虚风燥:
阴血不足导致肌肤失养,易生风化燥。多见于产后、久病或贫血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伴夜间瘙痒。治疗宜养血润燥,常选用当归、熟地黄等药物,配合芝麻、黑豆等食疗。症状持续需排查是否存在慢性失血性疾病。
3、湿热蕴结:
湿热内蕴与外感风邪相搏,可形成红色丘疹伴渗出。多发于夏季或湿热环境,常见于饮食辛辣肥甘者。治疗需清热利湿,可选用黄芩、苦参等药物,局部可用马齿苋煎汤外洗。此类患者往往伴有舌苔黄腻、小便短赤等湿热证候。
4、情志失调:
肝气郁结可化火生风,表现为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皮肤灼热刺痒。多见于长期精神紧张人群。治疗需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郁金等药物,配合按压太冲穴。心理疏导和规律作息对此类风痱尤为重要。
5、久病体虚:
慢性病患者正气不足,易受风邪侵袭且迁延不愈。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病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异常感觉。治疗需扶正祛邪,可选用黄芪、白术等药物,需同时控制原发病。
风痱患者日常应避免抓挠皮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莲子、百合等清润之品,忌食海鲜、羊肉等发物。保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可调和气血,但需避免大汗当风。症状反复或伴随发热、关节肿痛时应及时就医,排除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夜间瘙痒明显者可尝试睡前温水泡脚,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