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问题描述: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苏藤良
苏藤良 北海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人类感染后应及时处置伤口并尽快注射疫苗。传播途径还包括开放性伤口接触动物唾液或粘膜暴露。
1、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唾液传播,被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如狗、猫、蝙蝠等咬伤或抓伤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病毒可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并扩散至中枢神经。预防的核心是尽量远离可疑动物,及时接种动物疫苗。如果发生咬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消毒后尽快就医,接种暴露后疫苗和狂犬免疫球蛋白。
2、开放性伤口接触动物唾液
如果已有皮肤破损或开放性伤口接触到带有病毒的动物唾液,病毒也可能通过黏膜传播进入人体。虽然这种途径的感染概率较咬伤低,但仍有风险。建议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及时向医疗机构咨询是否需要预防性疫苗注射。
3、接触动物器官或实验暴露
在极少数情况下,与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组织如脑组织或未经防护的实验暴露也可导致病毒感染。高风险职业如养殖人员、实验人员或动物处理人员,需要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
狂犬病是致死性极高的疾病,但可以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和早期处理避免感染。了解传播途径,预防接触带病毒动物,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疫苗是防控的关键。若发生疑似暴露,应立即就医,不可掉以轻心。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艾滋病潜伏期能献血吗

艾滋病潜伏期不能献血。艾滋病潜伏期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段,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在此期间,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献血过程中,即使处于潜伏期,病毒仍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给他人,因此潜伏期献血存在极大风险。 1、潜伏期特点:艾滋病潜伏期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较高,血液中HIV病毒活跃,虽然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已具备传播能力。献血时,病毒可能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给受血者,导致他人感染。 2、献血筛查:目前献血前会进行HIV抗体检测,但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即感染后至抗体产生的时间段。在窗口期内,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但抗体检测可能为阴性,献血仍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3、传播风险: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献血过程中,血液直接进入他人体内,传播风险极高。即使处于潜伏期,病毒仍可通过血液传播,对受血者健康构成威胁。 4、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规定,艾滋病感染者及潜伏期患者均不得献血。这是为了保障血液安全,防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保护受血者健康。 5、社会责任:艾滋病潜伏期感染者应自觉遵守献血禁令,避免因献血导致病毒传播。同时,感染者应积极接受治疗,控制病毒载量,降低传染风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艾滋病潜伏期感染者应避免献血,并定期进行健康监测,遵医嘱接受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