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肠息肉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类型。
炎性息肉通常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这类息肉多为良性,表面光滑且体积较小,可能伴随腹痛、腹泻或黏液血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通过肠镜切除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结肠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呈扁平或小丘状,与癌变风险无明确关联。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或偶发排便习惯改变。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定期肠镜随访即可。
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潜能,根据组织学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较高。息肉表面可能呈现分叶状或菜花样,较大时可导致便血或肠梗阻。确诊后需内镜下切除,术后每3-5年复查肠镜。
错构瘤性息肉属于发育异常性病变,常见于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息肉可分布于整个消化道,特征为黏膜肌层呈树枝状增生。可能引起肠套叠或出血,需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此类患者应筛查是否伴有皮肤黏膜黑斑等综合征表现。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儿童直肠,多为单发带蒂的良性病变。典型表现为无痛性便血,息肉表面易溃烂出血。多数可自行脱落,持续存在的息肉可在肠镜下电凝切除。若多发需警惕幼年性息肉病可能,该病与SMAD4基因突变相关。
肠息肉后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比例。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肠镜。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