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发烧可通过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多喝水、调节室温、减少衣物等方式物理降温。发烧通常由感染、炎症反应、中暑、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原因引起。
1、温水擦浴
使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分蒸发可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酒精可能经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冰水会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擦拭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可间隔30分钟重复进行。
2、冰袋冷敷
将冰袋包裹干毛巾后置于前额、腋下等部位,每次冷敷不超过20分钟。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出现苍白或青紫需立即停止。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降低温度。婴幼儿及循环障碍者慎用,可能引发寒战反应。
3、多喝水
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开水,发热时呼吸加快及出汗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充足饮水能维持血液循环,促进汗液蒸发散热,同时稀释体内毒素。可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加重脱水。
4、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0%-60%,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过高室温会阻碍散热,但需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夜间睡眠时可适当调低1-2℃,人体在睡眠时代谢率降低更利于退热。
5、减少衣物
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婴幼儿可只穿尿不湿。过度包裹会形成保温层阻碍散热,但需注意避免在空调房内裸露皮肤。当出现寒战时可暂时增加薄毯,寒战停止后及时撤除。
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应及时就医。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粥类、汤面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皮疹等伴随症状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