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肠粘连肠梗阻如何检查确诊

|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肠粘连肠梗阻如何检查确诊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禚洪庆
禚洪庆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肠粘连肠梗阻可通过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超声检查、消化道造影、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确诊。肠粘连肠梗阻通常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外伤、肠道炎症、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

1、腹部X线平片

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常用方法,能够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表现。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在X线下可见局部肠管固定、肠袢排列异常。该方法操作简便且费用较低,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轻度肠粘连或早期梗阻可能显示不清。

2、腹部CT

腹部CT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粘连索带等细微改变,对判断梗阻部位和程度具有较高价值。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呈现肠管走行及粘连关系,有助于区分单纯性梗阻与绞窄性梗阻。CT检查还能发现肿瘤、脓肿等继发病变,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观察肠管蠕动、肠壁血流及腹腔积液情况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肠系膜血管血流,判断是否存在肠缺血。该检查无辐射且可重复进行,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但受肠气干扰可能影响观察效果。

4、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包括口服或灌肠造影剂后动态观察造影剂通过情况,能明确梗阻部位及性质。水溶性造影剂既可诊断又具治疗作用,但完全性梗阻患者禁用钡剂。造影检查可显示肠管狭窄、扭曲等粘连特征,但对急性期患者可能加重病情。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电解质紊乱反映脱水程度。血清乳酸检测有助于判断肠管缺血坏死,D-二聚体升高可能预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实验室指标虽无特异性,但能评估全身状况并监测病情进展。

确诊肠粘连肠梗阻需结合病史与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应禁食并配合胃肠减压,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按压。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复发。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必要时需手术解除梗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总是长黑色素痣怎么回事

总是长黑色素痣可能与遗传因素、紫外线暴露、内分泌变化、皮肤损伤、免疫异常等原因有关。黑色素痣是皮肤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警惕恶变可能。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多发黑色素痣的人群,后代出现黑色素痣的概率较高。这类痣多为先天性或青少年期出现,表现为皮肤表面平坦或隆起的褐色至黑色斑点。日常需定期观察痣的形态变化,避免反复摩擦刺激。若短期内痣体增大、颜色不均或边缘不规则,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皮肤镜检查。

2、紫外线暴露

长期日光照射会刺激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导致黑色素痣形成。常见于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外出时应使用防晒霜、穿戴遮阳帽等防护措施。已形成的色素痣若出现瘙痒、脱屑等症状,可能与日光性角化病相关,可遵医嘱使用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乳膏或接受液氮冷冻治疗。

3、内分泌变化

妊娠期、青春期或服用避孕药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诱发新痣产生或原有痣颜色加深。这类痣多呈对称分布,边界清晰。一般无须干预,但伴随月经紊乱或体毛增多时,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需检测性激素六项,必要时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

4、皮肤损伤

外伤、烧伤或慢性炎症部位易出现继发性黑色素痣,与局部修复过程中黑色素细胞聚集相关。表现为瘢痕周围散在点状色素沉着。日常应避免搔抓皮肤,伤口愈合后可使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预防瘢痕增生。若痣体快速增大合并溃疡,需排除基底细胞癌可能。

5、免疫异常

艾滋病、器官移植后等免疫抑制状态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多发性黑痣,与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有关。这类痣常伴有卫星灶或异常色素沉着。需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必要时使用转移因子胶囊等免疫调节剂。若痣体直径超过6毫米或呈杂色改变,应行手术切除活检。

日常应注意记录新发痣的数量和位置变化,避免使用腐蚀性药物点痣。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皮肤科体检,尤其是有 melanoma 家族史者。外出时选择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穿戴深色致密织物加强防护。发现痣体出现不对称、边界模糊、颜色不均、直径增大或隆起度增加等异常表现时,须及时就医进行皮肤镜或病理检查。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