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9次阅读
过敏引起的荨麻疹通常表现为皮肤突发性风团、红斑伴瘙痒,可能与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原接触有关。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止痒药物、免疫调节治疗、严重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方式缓解。常见诱因包括海鲜、尘螨、青霉素、冷热刺激、昆虫叮咬等。
1、避免过敏原
明确并远离过敏原是防治荨麻疹的关键。食物过敏如海鲜、坚果等需严格忌口,环境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应减少接触。过敏原检测有助于识别致敏物质,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环境暴露情况辅助排查。对于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冷热刺激或摩擦等诱因同样重要。
2、口服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有效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瘙痒和风团。这类药物起效较快且嗜睡副作用较轻,适合长期控制慢性荨麻疹。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3、外用止痒药物
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苯海拉明乳膏能局部止痒消炎。炉甘石洗剂适用于轻度急性发作,含薄荷成分可产生清凉感;激素类药膏短期使用可减轻红肿,但面部及皮肤薄嫩处须谨慎。避免抓挠皮损,防止继发感染。
4、免疫调节治疗
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可能与免疫失衡有关,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可靶向阻断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自体血清疗法或中药调理如消风散也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5、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用于急性重症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或休克时。短期使用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但需严格掌握疗程以防副作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血糖,逐步减量避免反跳。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酒精及辛辣食物刺激。慢性患者可尝试低组胺饮食,减少腌制食品摄入。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用药反应有助于医生调整方案。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全身过敏反应,须立即急诊处理。日常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