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1型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2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1型糖尿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
1、病因不同:1型糖尿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与肥胖、缺乏运动、遗传等密切相关,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2、发病年龄: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在30岁以下。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但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群发病率也在上升。
3、症状表现:1型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症状进展较快。2型糖尿病症状较为隐匿,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
4、治疗方法:1型糖尿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2型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进行管理,严重时需使用胰岛素。
5、并发症风险:1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需注重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饮食上应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