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如何治疗?

|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如何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邸立君
邸立君 临汾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包括针对可疑病原体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以及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呈少尿或无尿性急性肾损伤表现或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应按急性肾损伤治疗原则给予肾脏替代治疗。而对于此类患者要积极控制感染,关于是否应用小剂量激素仍有争议。多数感染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小管肾炎患者经积极、及时的抗感染以及支持治疗后肾功能可得到完全恢复或部分缓解,通常远期预后良好。而部分患者因感染较重或治疗不及时,可以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少数高龄或重症患者可死于全身感染,败血症或急性肾损伤的并发症。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婴儿白蛋白偏低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母乳喂养不足、早产、营养不良等;病理性因素则可能涉及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感染等。白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运输营养物质的重要蛋白质,其水平偏低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针对不同原因,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喂养方式、补充营养或进行疾病治疗。 1、母乳喂养不足:母乳是婴儿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若母乳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进而引起白蛋白偏低。建议增加母乳喂养频率,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补充配方奶粉或添加辅食。 2、早产: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白蛋白偏低的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如使用特殊配方奶粉或静脉营养补充。 3、营养不良:婴儿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可能导致白蛋白水平下降。可通过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改善营养状况。 4、肝脏疾病:婴儿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并针对性治疗,如使用保肝药物或进行肝脏支持治疗。 5、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白蛋白偏低。需通过尿液检查和肾功能评估明确诊断,治疗可能包括控制蛋白尿、使用肾脏保护药物等。 婴儿白蛋白偏低的改善需从饮食、护理和医疗干预多方面入手。母乳喂养不足或营养不良的婴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早产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白蛋白偏低,需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护理。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