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摔到后脑勺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短暂意识丧失、视物模糊等症状。头部外伤的表现主要有局部肿胀、头皮血肿、记忆缺失、平衡障碍、耳鸣,严重时可出现抽搐、瞳孔不等大、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1、头痛头晕
头部撞击后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性头痛或搏动性疼痛,可能伴随头晕目眩感。这种症状通常与脑震荡有关,当外力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发生位移时,会刺激痛觉敏感结构。头痛可能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或延迟数小时发生,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若头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颅内出血可能。
2、恶心呕吐
约半数头部外伤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这种反应源于外伤对前庭系统和呕吐中枢的刺激,也可能与颅内压变化有关。呕吐可能发生在受伤后短时间内,若持续超过6小时或呈喷射状,可能提示存在颅内血肿等严重情况。呕吐时需保持侧卧位避免误吸,记录呕吐频率和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3、意识障碍
从短暂数秒的晕厥到持续昏迷都可能发生,反映不同程度的脑功能受损。轻度脑震荡可能仅表现为数分钟的意识模糊,严重颅脑损伤则可导致长时间昏迷。意识状态是评估伤情的重要指标,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嗜睡、叫不醒或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临床常用的评估工具,分数越低提示损伤越严重。
4、视觉异常
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复视或视野缺损,这与视觉传导通路受损或眼肌运动障碍有关。枕部着地时更容易损伤位于后颅窝的视觉中枢,可能出现闪光感、视物变形等特殊症状。眼底检查若发现视乳头水肿,则提示存在颅内压增高。视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进行性加重时,需考虑视神经损伤或颅内血肿压迫。
5、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颅脑损伤可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提示存在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双侧瞳孔不等大是脑疝形成的危险信号,需要立即医疗干预。抽搐发作可能源于外伤性癫痫,多发生在伤后24小时内。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病情危重,需紧急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外科会诊。
头部外伤后应保持安静休息,24小时内避免服用镇静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变化。受伤初期每2小时观察一次意识状态,监测是否有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饮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两周内限制剧烈运动和脑力劳动,睡眠时适当垫高头部。若出现持续呕吐、剧烈头痛、行为异常或任何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康复期可进行适度认知训练帮助脑功能恢复,但需避免二次头部撞击。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学名为脑膜炎奈瑟菌,属于奈瑟菌属,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
1、病原学特征
脑膜炎球菌呈肾形或咖啡豆形,常成对排列,直径约0.6-1.0微米。该菌具有荚膜多糖抗原,根据抗原差异可分为A、B、C、W135、X、Y、Z等13个血清群,其中A、B、C、W135和Y群是导致人类疾病的主要血清群。该菌对干燥、寒冷及常用消毒剂敏感,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
2、传播途径
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者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时可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排至空气中。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接吻等行为可能增加传播概率。该菌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军营等更易发生传播,冬春季节为高发期。
3、致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侵入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定植,突破黏膜屏障后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当病原体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脑膜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典型脑膜刺激征。
4、临床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瘀点瘀斑等出血性皮疹,严重者可发展为暴发型流脑,表现为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拒食、嗜睡、前囟膨隆等。
5、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或结合疫苗。对于密切接触者可采用利福平片或头孢曲松钠进行药物预防。临床治疗需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暴发型病例需在ICU进行抗休克、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综合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流行季节前建议高危人群接种相应血清群疫苗,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需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