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黄疸查血通常需要检查肝功能、血常规、胆红素代谢、肝炎病毒血清学、凝血功能等项目。黄疸可能与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需结合检查结果明确病因。
1、肝功能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胆汁淤积情况。急性肝炎时转氨酶显著升高,胆道梗阻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增高。肝功能异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引起。
2、血常规
血常规可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参数,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会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血常规还能发现感染相关的白细胞异常,辅助诊断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黄疸。
3、胆红素代谢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测定是黄疸诊断的核心指标。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排泄障碍,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梗阻性疾病。间接胆红素增高多见于溶血性疾病或遗传性非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检测有助于鉴别黄疸类型。
4、肝炎病毒血清学
甲型、乙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可明确病毒性肝炎病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需进一步检测HCV RNA。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细胞性黄疸的常见原因,血清学检查对病因诊断和治疗选择有重要价值。
5、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严重肝病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异常提示肝损伤较重,常见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疾病,需要及时干预。
出现黄疸时应避免高脂饮食,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注意观察尿液和大便颜色变化,如发现陶土样大便或浓茶色尿液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戒酒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