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地肤子通常用量为6-15克,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等功效。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1、清热利湿
地肤子味苦性寒,归肾经与膀胱经,能够清除体内湿热。湿热内蕴可能导致小便不利、阴部潮湿等症状,地肤子常与车前子、瞿麦等药物配伍使用。湿热型湿疹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水疱伴渗出,可遵医嘱使用地肤子洗剂外敷。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黄稠,可配合黄柏、苦参等药物煎服。
2、祛风止痒
地肤子含有三萜皂苷类成分,能抑制组胺释放从而缓解皮肤瘙痒。风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风团、剧烈瘙痒,可将地肤子与白鲜皮、防风等药物配伍制成汤剂。神经性皮炎患者皮肤苔藓样变伴瘙痒,可用地肤子配伍当归、丹参等养血润燥药物。外用时可与苦参、蛇床子等煎汤熏洗患处。
3、利尿通淋
地肤子能促进尿液生成和排泄,对下焦湿热所致淋证有效。湿热淋证表现为小便频急、尿道灼痛,常与萹蓄、瞿麦等组成八正散加减。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会阴胀痛、尿后滴白,可配伍败酱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物。肾结石引起的腰部绞痛、血尿,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等利水通淋药同用。
4、抗菌消炎
地肤子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具有抑制作用。真菌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瘙痒、豆渣样白带,可配合苦参、百部等煎水坐浴。皮肤化脓性感染出现红肿热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内服。足癣患者趾间糜烂渗液,可用地肤子与土荆皮、花椒等煎汤浸泡。
5、调节免疫
地肤子多糖成分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Th1/Th2细胞平衡。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可配伍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药物。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配合防风、蝉蜕等祛风固表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需在医生指导下与雷公藤、白芍等免疫调节药物联合使用。
使用地肤子时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腹泻。孕妇及过敏体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外用时可先将地肤子煮沸后滤渣,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再清洗患处。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路路通不是通草,两者是不同科属的中药材,功效与临床应用也有明显差异。
1、植物来源
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干燥成熟果序,呈圆球形,表面有多数蜂窝状小孔。通草则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呈圆柱形,质地轻泡易折断。两者在植物学分类上无亲缘关系。
2、性状鉴别
路路通果实坚硬,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种子,气微香。通草呈白色片状或条状,质地松软如海绵,遇水易膨胀。药材形态差异显著,不存在混淆可能。
3、功效差异
路路通具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与水肿胀满。通草则以清热利尿、通气下乳为主效,多用于湿热淋证与产后乳少。两者主治方向不同,不可互相替代。
4、化学成分
路路通主要含挥发油、树脂及鞣质等成分,其挥发油具有抗炎活性。通草则富含多糖、肌醇及氨基酸,利尿作用与所含钾盐有关。成分差异决定了两者的药理作用方向不同。
5、临床应用
路路通常配伍伸筋草、威灵仙治疗关节疼痛,或与茯苓皮、大腹皮配伍消水肿。通草多与滑石、车前子同用治淋证,或配王不留行促进泌乳。临床使用需严格区分。
中药材使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配伍。服用路路通期间忌食生冷,通草使用需注意电解质平衡。两种药材性状与药效差异显著,采购时应注意鉴别,贮藏时需防潮防蛀,置于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