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耳膜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止痛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耳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外伤、过敏反应、耳道异物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
耳膜炎患者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或棉球堵住外耳道。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应暂停,潮湿环境易加重细菌滋生。日常可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分泌物,但不可深入掏挖。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有助于减少病原体繁殖,促进炎症消退。
2、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细菌性耳膜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菌药物。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将药液滴入后轻拉耳廓使药液充分接触患处。滴耳液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耳部刺痛或过敏反应。
3、口服抗生素
严重感染需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缓释片等全身抗生素。这些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感染部位,对中耳炎继发的耳膜炎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尤为必要。用药期间应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性。胃肠道不适者建议餐后服用,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4、止痛治疗
急性期耳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疼痛剧烈伴发热提示感染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用力擤鼻或压迫患耳,睡眠时可抬高头部减轻充血。儿童患者应在家长监督下用药,严禁超剂量使用解热镇痛药。
5、手术引流
耳道脓肿形成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耳道切开引流术清除脓液。术后每日换药至创面愈合,必要时放置引流条。真菌性耳膜炎可能需耳道清创术去除菌斑。手术干预可迅速缓解压力性疼痛,防止感染扩散至中耳或颅底。术后需定期复查耳镜观察恢复情况。
耳膜炎恢复期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以减少黏膜刺激。纠正挖耳习惯,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游泳前可使用醋酸铝溶液预防感染,过敏体质者需远离致敏原。若出现听力下降、眩晕或持续发热,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须立即复诊。家长应注意儿童耳部卫生,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廓褶皱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