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6次阅读
肠梗阻合并血栓可能由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液高凝状态、腹部手术史、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手术取栓、血管介入、病因治疗、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需警惕肠缺血坏死风险,建议立即就医。
1、肠系膜血管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栓塞会阻断肠道血供,导致肠壁水肿和蠕动障碍。常见于房颤患者心脏血栓脱落,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需紧急进行CT血管造影确诊,可选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必要时行肠系膜动脉取栓术。若发生肠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
2、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恶性肿瘤导致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在肠系膜静脉形成血栓。患者多有长期腹胀史,逐渐出现停止排气。需检测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使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时需监测INR值,同时治疗原发肿瘤等基础疾病。
3、腹部手术史
腹腔手术后血管内皮损伤可能诱发局部血栓,特别是胃肠肿瘤根治术后2周内。表现为术后恢复期出现肠鸣音减弱和腹胀加重。预防性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风险,已形成血栓时需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4、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可阻塞远端血管,多见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和体重下降。血管彩超可发现动脉狭窄,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严重狭窄者需行血管支架置入。
5、肿瘤压迫
进展期结肠癌或腹腔转移瘤压迫肠系膜静脉,导致血流淤滞形成血栓。常见于老年患者出现便血后突发肠梗阻。增强CT可显示肿瘤占位,需先置入肠道支架解除梗阻,再根据肿瘤分期选择化疗或靶向治疗。
肠梗阻合并血栓患者应绝对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翻身加重血栓脱落风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腹痛程度和腹膜刺激征,每2小时记录肠鸣音变化。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至低渣食物,限制高脂饮食以防血液黏稠度增高。术后3个月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腹部彩超,遵医嘱规范使用抗凝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