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410款新药60%来自Biotech 授权许可是捷径吗?

近日,迈瑞医疗宣布了一起价值约为5.45亿欧元(约合42亿元)的收购,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间接持有芬兰Hytest Invest Oy及其下属子公司100%的股权。
HyTest是全球体外诊断行业(IVD)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用抗原抗体等试剂原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抗体服务。根据Hytest官网介绍,其主要产品领域包括心肌标志物、代谢综合征和传染病检测。
对于并购,迈瑞医疗在公告中表示,体外诊断是公司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其中化学发光产品是体外诊断业务的重要分支,此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完善化学发光产品研发及供应链平台建设。
一位知名分析师在“第三届生物医药BIO50人论坛”中表示,创新药企出海当学迈瑞医疗。
“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是国际化。”这是E药经理人在调研访谈了36家创新药公司CEO和科学家后得出的共识。这并不是简单地把中国创新药转让出去,而是真正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甚至并购壮大。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创新药出海已经从引进产品逐步进入了临床国际化的2.0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在海外设置临床团队,自主开展海外临床/国际多中心研究”。未来十年将向研发国际化和商业国际化迈进,现在已经有药企开启研发国际化进程,在海外设置了早期研发团队,吸引欧美本地的科研人才。
不过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启动,从国际认可药品标准迈向国际商业化进程中,任重而道远。创新药为什么要出海?出海策略是什么?挑战何如?有何应对方式?未来出海的趋势会是什么?
01为何出海?
“License-out在2015年之前是非常少的。”2002年便开始从事投资,现任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的唐艳旻回忆道。
最早接触在中国找创新药、希望能够有合作的企业是HUYA(沪亚),那时候大药厂基本上在中国只有商业销售,沪亚当时一直在中国找,经营了很多年,在2007年的时候就只做了西达本胺一个产品。“他们跟我一直说的是在中国根本找不到像样的、能够买的产品。”唐艳旻继续说道,包括像默沙东等一些大药企也组建了小团队在找,但是也很难找到像样的标的。
以前的交易更多是原料药和仿制药制剂。2015年,慢慢有了一些大的交易,海外授权引进一直稳步增长。随着2017年中国加入ICH,License-out交易在2018年时出现迅猛增长,达到小高潮,直至2020年伴随国产PD-1、CD47、SHP2等陆续出海,再次刷新纪录。
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中国制药经历了仿制药时期、Me-too药时期、Fast-follow药时期,在步入First-in-class药物的关键阶段,出海将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从难度上来讲,如果和前三阶段相比,难度是从一级、二级、三级,到First-in-class基本上到九级了。唐艳旻举例,像加科思做的SHP2抑制剂基本上看不到同类产品的文献,整个研发过程是在一个黑箱中进行摸索,从化合物结构到临床前所有的生物学验证,包括安全性的验证,到后期的临床开发,都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是无章可循。
这样一款创新药如果只在中国发展,基本上很难使企业走向运营正循环,而全球的广阔市场是药企们出海的动力。根据IQVIA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处方药市场约为1.2万亿元,而Evaluate统计的2020年全球处方药市场将达到9040亿美元(约5.8万亿元),中国约占17%的份额。实际上如果剔除仿制药的处方,这一比例将不到10%。
中国市场医保为主的支付体系也是促使药企出海的动力。有目共睹的是,2019年信达PD-1首次进医保年治疗费用直接降至了10万元,当时跨国药企的年度治疗费用为30万元;2020年,恒瑞、百济、君实纷纷降价进入医保,将年治疗费用再降至5万元。“遇上特殊情况,在优惠政策下甚至能降到两万元。从研发投入的时间和资金上核算下来看,基本上盈利空间非常的小了。”唐艳旻举例道。
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出海,尤其是创新药?“中国医保的空间没那么大,所以创新药即便做出来在中国销售,想要走高价销售难度非常大,走出去是一个必由之路。”
泽布替尼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中国首个出海的新药。“去年中美销售额均为2000万美元,但泽布替尼在美国一个月的费用约为1.3万美元,而在中国约为1.1万元人民币。”
02出海挑战
出海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商业国际化,真正意义打入国际市场。然而这一过程存在诸多挑战,中国企业目前几乎没有全球建销售团队经验。
现阶段药企国际化布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调研显示,排在前三的挑战分别为缺乏跨国业务管理经验和能力、缺乏对各国市场规则的充分了解(如价格体系/支付体系等)、缺乏高竞争力的产品。
跨国药企们自己也认为,出海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将是主流,与传统药企合作更多是中国市场的商业化。
与跨国药企合作是现阶段达成共识的出海策略,其实也是最适合的策略。科睿唯安数据显示,在2011年~2020年,FDA获批的药物中平均60%的项目之前都有过一次以上的交易。这意味着近10年美国有60%的新药是跨国药企与Biotech交易的产物。尤其是2019年之后,在肿瘤药领域就更明显了。2011年~2020年,十年间美国FDA共批准了410种新药,肿瘤领域占25%,而其中超过60%的产品都是从Biotech公司而来。
跨国药企与Biotech相互依赖的事实正是中国药企们出海可以参照的模式。中国出海的药企们或许正在成为前述Biotech,如百济神州将PD-1授权给诺华,天境生物将CD-47授权给艾伯维、加科思将SHP2抑制剂授权给艾伯维等等。
与国际药企合作是一种路径,自建则是另一条通道。自建更考验创新的能力,如何以最快的方式打开国际化路径,熟知各国的审批政策是必备功课,如何能利用国外的快速审批政策推进药物上市,是药企出海的必备技能。
获得孤儿药认证和突破性疗法是目前临床出海的常用路径。据加科思创始人王印祥介绍,在美国,患病人群少于20万的适应证叫孤儿药,孤儿药研发方面激励包括临床试验费用相关税收抵免、FDA用户费减免、FDA协助临床试验设计,以及药物上市后针对所批准适应症为期7年的市场独占期。同时FDA会提供快速审批通道,享受各种加快审评的政策,一般来说,如果同靶点有多家在研,为先获得上市通行证会选择孤儿药适应证,再寻求拓宽适应证。
数据显示,2020年获批的创新药中,42%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57%获得优先审评资格,32%获得快速通道资格,23%获得加速批准。总体来说,36款(比例约为68%)创新药至少获得FDA四大资格认定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