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人越老血越稠,就更容易得血栓吗?辟谣了

健康万事通 发布时间:2025-10-31 11:58 3322次浏览
关键词:血栓

血栓这个“隐形杀手”总让人闻之色变,特别是听到“血稠”这个词,很多中老年人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离血栓不远了。但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血栓形成的面纱。

一、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血管损伤是起点

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时,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血小板会立即聚集在损伤处,形成初步的止血栓子。这个过程就像修补墙壁时先打上的补丁。

2、凝血因子被激活

血管损伤会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这些蛋白质会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血小板栓子加固成更稳定的血栓。正常情况下,这个机制能防止我们失血过多。

3、血流速度的影响

在血流缓慢的部位,凝血因子更容易聚集和激活。这也是为什么久坐不动的人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二、关于“血稠”的3个真相

1、“血稠”不是医学术语

医学上并没有“血稠”这个诊断标准。很多人把血液黏稠度检查结果等同于血栓风险,这是不准确的。

2、年龄与血栓风险的关系

虽然老年人确实更容易发生血栓,但这主要与血管老化、慢性病增多有关,而不是单纯的“血越稠”。

3、血液检查指标的解读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判断,单独某项偏高并不等于“血稠”。

三、真正增加血栓风险的5个因素

1、长期静止不动

连续4小时以上保持同一姿势,比如长途飞行、卧床休息,会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增加血栓风险。

2、某些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心房颤动患者也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

3、吸烟习惯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壁,同时使血液更容易凝固。

4、激素变化

怀孕、服用避孕药等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的情况,会增加凝血倾向。

5、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会让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

四、预防血栓的实用建议

1、保持适度运动

每坐1小时就活动5-10分钟,简单的踮脚尖、活动脚踝就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合理补充水分

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导致血液浓缩。但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3、饮食调节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鱼,适量摄入大蒜、生姜等天然抗凝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饮食。

4、控制基础疾病

按时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5、注意预警信号

单侧肢体肿胀、疼痛,不明原因的气短胸痛,突然出现的头痛或视力变化,都可能是血栓的征兆。

血栓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归结为“血稠”。与其担心年龄带来的所谓“血稠”问题,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记住,预防血栓的关键在于保持血管健康和血液正常流动。下次体检时,不妨和医生详细聊聊你的血栓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