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风疹块通常是指荨麻疹,可能由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避免诱因、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部分人群食用海鲜、坚果、鸡蛋等易致敏食物后,体内组胺释放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风团伴瘙痒。需立即停用可疑食物,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日常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识别过敏原。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疹块。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严重时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糖皮质激素,配合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
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诱发风疹块。常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阿昔洛韦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感染药物,同时联合依巴斯汀片控制荨麻疹症状。感染控制后皮损多自行消退。
寒冷、日光、压力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局限性风团。表现为划痕症或寒冷性荨麻疹。避免接触刺激源是关键,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咪唑斯汀缓释片、苯磺贝他斯汀片等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者需进行脱敏治疗。
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易出现慢性荨麻疹,风疹块反复发作超过6周。可能与抗IgE受体抗体有关。除常规抗组胺治疗外,可考虑环孢素软胶囊、雷公藤多苷片等免疫调节剂,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风疹块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饮食宜清淡并补充维生素C。慢性荨麻疹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急诊处理。建议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症状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中日友好医院
风疹患者一般不需要抹红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问题。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红霉素软膏对病毒无效。
风疹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红霉素软膏是一种抗生素软膏,主要成分是红霉素,适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问题,如脓疱疮、毛囊炎等。风疹的皮疹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会自行消退,使用红霉素软膏并不能加速皮疹的恢复,也不会对风疹病毒产生作用。
如果风疹患者出现皮肤继发细菌感染,如皮疹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红霉素软膏。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多数风疹患者的皮疹不会继发细菌感染。自行使用抗生素软膏可能导致皮肤菌群失调或产生耐药性,不建议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的情况下使用。
风疹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皮疹。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皮疹加重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就医检查,因为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风疹和麻疹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疫苗接种不足、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风疹由风疹病毒导致,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两者均具有高度传染性,需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1、病毒感染
风疹和麻疹分别由风疹病毒和麻疹病毒感染引起。风疹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后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扩散至全身引发症状。感染后需隔离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2、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缺陷或未发育完善的人群更易感染。婴幼儿免疫系统未成熟,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抵抗力下降,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等典型症状,病程可能延长或加重。建议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胸腺肽肠溶胶囊等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
3、接触传染源
密切接触感染者是主要感染途径。病毒在感染者出疹前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共用物品间接传播。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幼儿园易暴发疫情。典型症状包括柯氏斑、红色斑丘疹等。接触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对污染物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感染者应隔离至皮疹消退后5天。
4、疫苗接种不足
未完成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接种是重要诱因。疫苗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部分人群因过敏、免疫缺陷等原因未接种或接种后抗体水平不足。临床表现为典型皮疹伴高热,可能并发肺炎、脑炎。建议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暴露后72小时内可应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5、遗传易感性
特定基因型可能增加感染概率。HLA基因多态性与麻疹病毒易感性相关,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WAS综合征。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较重,可能出现出血性皮疹、持续高热等。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治疗时需在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特殊制剂。
预防风疹和麻疹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感染者,咳嗽时遮掩口鼻。出疹期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抓挠。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育龄女性接种风疹疫苗可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中日友好医院
风疹块通常由过敏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药物反应、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局部治疗、避免诱因等方式缓解。风疹块医学上称为荨麻疹,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有瘙痒。
食物过敏如海鲜、坚果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昆虫叮咬或花粉吸入也可能触发类似反应。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风团,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临床常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控制症状。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诱发风疹块。细菌性扁桃体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性风团伴发热。这类情况需先控制感染源,可配合使用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皮肤症状。
机械摩擦、冷热刺激或日光照射可能直接激活皮肤肥大细胞。划痕症患者在受压部位会出现线性风团,寒冷性荨麻疹遇冷后出现瘙痒性红斑。建议避免已知物理诱因,急性发作时可使用苯海拉明乳膏局部涂抹。
青霉素类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作为半抗原引发假性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小时出现全身性风团伴血管性水肿。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时需静脉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冲击治疗。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因C1酯酶抑制剂缺乏导致缓激肽过度生成。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肿胀,可累及呼吸道。需长期使用醋酸兰瑞肽注射剂预防发作,急性期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C1抑制剂。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有助于减少摩擦刺激。记录饮食日记可帮助识别过敏原,环境温度骤变时注意防护。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过敏原检测,病程超过6周需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沐浴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
中日友好医院
风疹和荨麻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荨麻疹则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风疹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具有传染性。荨麻疹主要由过敏反应导致,常见过敏原有食物、药物、花粉等,不具有传染性。
风疹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皮疹为粉红色斑丘疹,从头面部开始向躯干蔓延。荨麻疹表现为突发的风团伴剧烈瘙痒,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
风疹病程约3-5天,皮疹3天内消退不留痕迹。荨麻疹病程不定,急性荨麻疹多在6周内痊愈,慢性荨麻疹可持续超过6周。
风疹可导致孕妇流产或胎儿畸形。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血管性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表现。
风疹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症状。荨麻疹需抗过敏治疗,常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风疹患者需隔离至皮疹消退,荨麻疹患者需记录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若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