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胃镜HP+通常表示胃镜检查中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生食污染、胃黏膜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三联疗法、四联疗法等方式治疗。
1、共用餐具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传播,长期共用餐具或亲吻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治疗需分餐制并使用独立餐具,药物可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三联方案。
2、生食污染食用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或未煮熟肉类可能携带病菌。建议食物充分加热,配合枸橼酸铋钾、甲硝唑、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根除细菌。
3、胃黏膜损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酗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患者常伴上腹痛、反酸症状,需停用损伤因素并联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更易感染。除规范用药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常用药物包含铋剂、四环素、质子泵抑制剂组合。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碳13呼气试验,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测以防交叉感染。
山东省立医院
胃镜和肠镜检查可以一起做。联合检查能减少麻醉次数和术前准备时间,主要适用于消化道症状重叠、高危人群筛查或体检需求等情况。
1、适应症评估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消化道症状、家族史及基础疾病,判断是否需要联合检查。常见适应症包括不明原因腹痛、便血、体重下降等。
2、麻醉方案通常采用静脉全身麻醉,一次麻醉完成两项检查。麻醉前需禁食8小时,评估心肺功能,避免麻醉风险。
3、肠道准备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泻药。饮食调整为低渣流食,确保肠腔视野清晰。
4、风险控制联合检查可能延长操作时间,增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延迟进食至麻醉完全清醒。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精密操作,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出现持续腹痛或呕血需立即就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镜检查可发现胃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检查范围涵盖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上段病变。
1、胃炎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刺激,可配合活检明确类型。
2、胃溃疡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黏膜缺损,边缘整齐,底部覆白苔,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
3、胃癌早期可发现黏膜粗糙或微小隆起,进展期可见菜花样肿物,活检能确诊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
4、食管癌可检出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或狭窄,鳞状细胞癌多见,内镜下染色技术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术后2小时禁食水,发现可疑病变时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或进一步治疗。
山东省立医院
胃镜不需要每年做一次,具体检查频率需根据个体风险因素决定,主要影响因素有胃病史、年龄、家族遗传倾向、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1、胃病史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需每1-2年复查,可能与胃黏膜修复周期、癌变风险监测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
2、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建议3-5年筛查一次,随年龄增长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需警惕肠化生等癌前病变。
3、遗传风险直系亲属有胃癌史者应2-3年检查,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上皮内瘤变概率,常伴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4、感染状况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根除治疗后需复查,持续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多出现嗳气、早饱等表现。
日常应避免高盐腌制饮食,出现体重骤降或呕血等警示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复查胃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镜检查后一般需要禁食1-2小时,实际时间受到麻醉方式、检查结果、个体恢复情况、并发症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麻醉方式普通胃镜检查后1小时可进食流质食物;无痛胃镜因需麻醉复苏,建议2小时后进食,避免误吸。
2、检查结果单纯检查无活检者1小时后可进食;若进行活检或治疗,需延长至2-4小时,具体遵医嘱。
3、个体差异咽喉敏感者建议延长禁食时间至3小时;糖尿病患者需警惕低血糖,可提前咨询医生调整饮食时间。
4、并发症风险出现呕血、剧烈腹痛需立即禁食就医;多数情况下检查后2小时可尝试少量温水,无不适再逐步过渡到软食。
恢复饮食后24小时内建议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