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可以看胃病。胃病属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科是专门诊治胃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室。
胃病是消化内科的诊疗范围之一,常见的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这些疾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消化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结合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胃炎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对于胃溃疡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硫糖铝混悬凝胶等药物。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药物。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如果出现持续或加重的胃部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中日友好医院
眼底内科主要诊治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等眼底组织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神经炎等。眼底疾病可能影响视力,建议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损伤。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治疗需控制血糖,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严重时需激光或玻璃体切除术。
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表现为黄斑区色素紊乱,湿性伴有新生血管形成。症状包括中央视野缺损、视物变形。可服用叶黄素软胶囊营养视网膜,湿性需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
3、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因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分为中央型和分支型。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眼底可见火焰状出血。急性期需溶栓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血栓通胶囊,后期可能需激光治疗预防新生血管。
4、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常见于中青年,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典型症状为单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球转动痛。需完善磁共振检查排除多发性硬化,急性期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配合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与精神紧张有关。表现为中央视野变暗、视物变形。多数病例3-6个月自愈,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避免劳累和激素类药物。
定期眼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尤其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查眼底。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须立即就诊,多数眼底疾病早期干预可有效保存视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童淋巴结肿大一般建议挂儿科或小儿内科,若伴随特定症状可能需要转诊至小儿外科、耳鼻喉科或血液科。淋巴结肿大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多数儿童淋巴结肿大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症等。儿科医生会通过触诊、血常规等检查评估肿大程度,若确诊为感染性病变,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中成药。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
若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且质地硬、活动度差,或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破溃,需排查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疾病。小儿外科可能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或切除活检明确性质,术后需配合病理检查。家长应避免自行按压肿大淋巴结。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耳鼻喉疾病。耳鼻喉科医生会检查咽部、耳道等病灶,可能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部炎症,或建议腺样体切除等手术。家长需帮助孩子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
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伴贫血、出血倾向时,需排除白血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血液病。血液科会进行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检查,可能用到注射用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家长应记录孩子瘀斑、乏力等异常表现。
EB病毒感染、猫抓病等特殊感染可引起顽固性淋巴结肿大。感染科医生会安排EB病毒抗体检测、病原体DNA检测等,可能使用更昔洛韦胶囊抗病毒治疗。家长需避免让孩子接触未接种疫苗的宠物。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粥、蒸蛋羹。肿大未消退期间减少剧烈运动,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淋巴结大小变化。若淋巴结短期内迅速增大或直径超过3厘米,须立即复诊。急性感染期可冷敷肿大部位缓解疼痛,但禁止热敷或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