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博禾精选结果

神经内科主要看哪些方面的疾病

神经内科主要诊治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及肌肉相关疾病,如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由遗传、环境、生理、外伤或病理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出血则多与高血压、血管畸形有关。治疗上,急性期可采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恢复期则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对于脑出血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 2、癫痫: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病因可能与遗传、脑损伤、脑肿瘤等有关。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癫痫病灶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刺激术。患者需规律服药,避免诱发因素如熬夜、饮酒等。 3、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康复训练如步态训练、平衡训练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4、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因可能与代谢异常、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控制血糖、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疼痛明显者可加用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也有一定疗效。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建议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眼科眼底内科主要看什么

王卫
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底内科主要诊治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等眼底组织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神经炎等。眼底疾病可能影响视力,建议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损伤。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治疗需控制血糖,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严重时需激光或玻璃体切除术。

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表现为黄斑区色素紊乱,湿性伴有新生血管形成。症状包括中央视野缺损、视物变形。可服用叶黄素软胶囊营养视网膜,湿性需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

3、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因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分为中央型和分支型。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眼底可见火焰状出血。急性期需溶栓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血栓通胶囊,后期可能需激光治疗预防新生血管。

4、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常见于中青年,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典型症状为单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球转动痛。需完善磁共振检查排除多发性硬化,急性期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配合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与精神紧张有关。表现为中央视野变暗、视物变形。多数病例3-6个月自愈,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避免劳累和激素类药物。

定期眼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尤其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查眼底。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须立即就诊,多数眼底疾病早期干预可有效保存视力。

内分泌科儿童淋巴结肿大挂内科吗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童淋巴结肿大一般建议挂儿科或小儿内科,若伴随特定症状可能需要转诊至小儿外科、耳鼻喉科或血液科。淋巴结肿大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1、儿科/小儿内科

多数儿童淋巴结肿大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症等。儿科医生会通过触诊、血常规等检查评估肿大程度,若确诊为感染性病变,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中成药。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

2、小儿外科

若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且质地硬、活动度差,或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破溃,需排查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疾病。小儿外科可能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或切除活检明确性质,术后需配合病理检查。家长应避免自行按压肿大淋巴结。

3、耳鼻喉科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耳鼻喉疾病。耳鼻喉科医生会检查咽部、耳道等病灶,可能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部炎症,或建议腺样体切除等手术。家长需帮助孩子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

4、血液科

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伴贫血、出血倾向时,需排除白血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血液病。血液科会进行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检查,可能用到注射用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家长应记录孩子瘀斑、乏力等异常表现。

5、感染科

EB病毒感染、猫抓病等特殊感染可引起顽固性淋巴结肿大。感染科医生会安排EB病毒抗体检测、病原体DNA检测等,可能使用更昔洛韦胶囊抗病毒治疗。家长需避免让孩子接触未接种疫苗的宠物。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粥、蒸蛋羹。肿大未消退期间减少剧烈运动,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淋巴结大小变化。若淋巴结短期内迅速增大或直径超过3厘米,须立即复诊。急性感染期可冷敷肿大部位缓解疼痛,但禁止热敷或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