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疹子

博禾精选结果

宝宝长热疹子怎么办

宝宝长热疹子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透气衣物、使用温和护肤品、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热疹子通常由环境闷热、汗液刺激、皮肤屏障脆弱、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干燥

家长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擦拭宝宝皮肤褶皱处,避免汗液滞留。选择吸汗透气的纯棉衣物并及时更换,洗澡后完全擦干颈部、腋窝等部位。

2、穿着透气衣物

家长应选择宽松的纯棉连体衣,避免化纤材质。室温超过26℃时可减少至单层衣物,睡眠时使用透气纱巾替代厚重被子。

3、使用温和护肤品

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等药物。涂抹前需清洁患处,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婴儿湿巾刺激皮肤。

4、及时就医

若出现脓疱、发热或疹子持续3天未消退,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皮肤红肿渗液。需儿科就诊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保持室内温度24-26℃,哺乳后及时擦净宝宝面部奶渍,观察是否对洗衣剂过敏。出现大面积疹子或抓挠破溃应立即就医。

传染科小儿手足口起疹子发烧怎么办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儿手足口病起疹子发烧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补充水分、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观察病情变化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和发热。

1、保持皮肤清洁

家长需每日用温水清洁患儿皮肤,避免抓挠皮疹。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破溃后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并每日更换,清洗后阳光暴晒消毒。

2、补充水分

发热和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脱水,家长需少量多次喂温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可选用常温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3、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方式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避免穿盖过厚衣物。若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寒战,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

4、遵医嘱用药

重症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选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口腔疱疹疼痛明显者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但所有药物均须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使用频次。

5、观察病情变化

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皮疹变化,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隔离期应持续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玩具、餐具等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定期消毒。

患儿应居家休息至体温正常、疱疹结痂,恢复期可适量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猕猴桃、苹果。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2-3次。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若出现嗜睡、呕吐、四肢冰凉等症状应立即急诊就医。

中西药品手足口病全身起疹子手脚都有怎么回事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手足口病全身起疹子且手脚都有可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抗病毒药物、对症退热、隔离防护、密切观察等方式治疗。该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感染导致,与密切接触、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相关。

1、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患者可能出现手掌、足底及口腔黏膜的斑丘疹或疱疹,部分伴随低热。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密切接触传播

儿童在托幼机构等密集场所易通过玩具、餐具等物品接触病毒。皮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疹,逐渐发展为透明疱疹,可能伴随瘙痒。家长需对患儿衣物高温消毒,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皮肤症状,并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3、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近期患病的儿童更易发生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出现全身弥漫性皮疹甚至神经系统症状。建议家长加强患儿营养摄入,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若出现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

4、卫生条件差

未及时洗手或消毒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口腔疱疹可导致进食困难。需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处,进食后使用康复新液含漱,选择流质食物减轻口腔刺激。

5、病毒变异株感染

少数情况下,新型肠道病毒变异株可能导致非典型皮疹分布或严重并发症。若皮疹迅速扩散或伴随呼吸困难,需住院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并监测心肌酶等指标。

患儿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后涂抹阿昔洛韦乳膏。饮食需选择温凉流食如米汤、果蔬泥,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居家隔离至少两周至皮疹结痂脱落,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洗手。若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前往感染科或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