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潜血

博禾精选结果

尿潜血50/μL是什么意思

尿潜血50/μL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出现了血尿,需要继续完善检查,找出具体病因 引起血尿的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肾小球疾病,另一类是非肾小球疾病。 如果患者尿红细胞位相提示畸形红细胞为主,则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提示患有肾小球疾病,需要继续完善肾功、B超等检查。 如果尿红细胞位相提示正形红细胞为主,或者尿液中肉眼可见血丝或血凝块,则为结石、外伤、肿瘤等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需要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

内分泌科中医治疗iga肾病潜血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治疗IgA肾病潜血主要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个体化调理,常用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饮食调节及生活方式干预。IgA肾病潜血可能与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等因素有关,需根据证型选择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或健脾补肾等治法。

1、中药汤剂

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湿热证可用八正散加减,含车前子、瞿麦等清热利湿;气阴两虚证常用参芪地黄汤,含太子参、黄芪等益气养阴;脾肾阳虚证可选右归丸加减,含熟地黄、山药等温补脾肾。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组方,疗程通常需持续3-6个月。

2、中成药

黄葵胶囊可清利湿热,适用于小便赤涩的湿热证;百令胶囊含发酵冬虫夏草菌粉,能补肺肾益精气;肾炎康复片具有益气养阴功效,适合长期潜血伴乏力者。使用中成药需避免与西药免疫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服药期间定期复查尿常规。

3、针灸疗法

选取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刺,配合艾灸关元、气海以温阳固本。针灸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肾脏微循环,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1疗程。皮肤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孕妇禁用腰部穴位刺激。

4、饮食调节

限制每日盐摄入低于5克,避免腌制食品。适量食用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湿热证者可用赤小豆薏苡仁粥,阴虚者可饮枸杞菊花茶。合并高血压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优质蛋白为主,每日不超过0.8克/公斤体重。

5、生活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尿,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冬季注意腰部保暖。戒烟并限制酒精,慎用非甾体抗炎药。每3个月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病情变化时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中医治疗需定期评估疗效,若潜血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蛋白尿加重、肌酐升高等情况,应及时结合西医治疗。日常可按摩涌泉穴、足三里以辅助调理,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度劳累。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情况及体质变化,为医师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肾内科尿潜血和比重偏高是怎么回事

李青
李青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尿潜血和比重偏高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炎、剧烈运动或生理性浓缩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尿常规复查、影像学检查、调整饮水习惯等方式明确原因。

1. 泌尿系统感染

尿潜血阳性伴随尿比重升高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细菌侵入尿道或膀胱可能导致黏膜充血破损,红细胞渗入尿液。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灼痛等症状。确诊需结合尿培养和白细胞计数,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

2. 肾结石

肾脏或输尿管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导致间断性尿潜血阳性。尿液浓缩状态会使尿比重超过1.030,常伴有腰部绞痛、恶心呕吐。可通过B超或CT检查确诊,较小结石可服用排石颗粒配合多饮水,较大结石需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3. 肾小球肾炎

免疫异常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会导致持续性尿潜血,同时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出现尿比重波动。患者可能有眼睑浮肿、血压升高表现。确诊需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穿刺活检,治疗包括黄葵胶囊、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控制。

4. 剧烈运动

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尿潜血,这与肾脏短暂缺血缺氧有关。同时因大量出汗导致尿液浓缩,尿比重暂时性升高。通常休息48小时后复查尿常规可恢复正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运动前后补充电解质饮料。

5. 生理性浓缩尿

饮水不足或高温环境出汗过多时,尿液浓缩可使尿比重升至1.035以上,此时尿潜血可能出现假阳性。调整每日饮水量至体重每公斤30毫升后复查,结果多可转阴。长期晨起第一次排尿检测更准确。

发现尿检异常应避免摄入辛辣食物和含色素饮料,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建议连续3天留取晨尿复查,若持续异常需完善泌尿系统彩超和肾功能检查。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检测,收集尿液时注意清洁中段尿。观察是否伴随水肿、腰痛等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史和家族肾脏疾病史。

中西药品儿童尿蛋白尿潜血怎么治疗效果好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童出现尿蛋白和尿潜血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感染、使用药物、定期复查、必要时手术等方式治疗,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结石、遗传性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调整饮食

儿童出现尿蛋白和尿潜血时,家长需调整其饮食结构,减少高盐、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每日饮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症状,但不能替代医疗治疗。

2、控制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导致儿童尿蛋白和尿潜血的常见原因。家长需注意孩子会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如确诊为泌尿系统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后,尿蛋白和尿潜血症状通常会逐渐缓解。

3、使用药物

对于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尿蛋白和尿潜血,医生可能会开具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这些药物可帮助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家长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并注意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

4、定期复查

治疗期间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复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轻症可能1-3个月复查一次,重症可能需要更频繁复查。定期复查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必要时手术

少数情况下如泌尿系统结石或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导致的尿蛋白和尿潜血,可能需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泌尿系统矫正手术。手术适应证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

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排尿情况,记录尿量、颜色变化,避免孩子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治疗期间遵循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原则,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定期测量血压,监测水肿情况。如出现发热、尿量明显减少、水肿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