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小儿肥胖症涉及的脏腑症状主要有胃肠功能紊乱、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肾气不足、心肺功能减弱等。小儿肥胖症可能与饮食不节、缺乏运动、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情志不畅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亢进、便秘或腹泻、倦怠乏力、气短心悸、发育迟缓等症状。
胃肠功能紊乱多与长期暴饮暴食或饮食结构失衡有关。患儿可能出现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大便不调等症状。治疗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比例。可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中成药调理胃肠功能。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避免睡前加餐。
肝郁气滞常见于学业压力大或情绪压抑的肥胖儿童。症状包括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等。治疗可采用疏肝理气法,配合适量运动缓解压力。柴胡疏肝散、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等药物可改善症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情绪变化,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脾虚湿盛表现为肢体困重、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所致。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平胃散等药物。家长应控制孩子甜食和冷饮摄入,鼓励参与户外活动促进代谢。
肾气不足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程较长的肥胖患儿。症状包括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生长发育迟缓等。治疗需补肾益气,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药物可改善症状。保证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有助于肾气恢复。
心肺功能减弱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易疲劳等。长期肥胖会增加心肺负担。治疗需控制体重增长,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强度。生脉饮、补中益气汤、黄芪生脉饮等药物可辅助改善症状。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心肺功能,避免剧烈运动。
小儿肥胖症需要综合调理,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和良好情绪管理。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和体检,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体重过快增长的同时,要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摄入,避免采用极端减肥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心理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原因有关。儿童单纯性肥胖症通常表现为体重超过同龄儿童标准、皮下脂肪堆积、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1、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或双方均有肥胖时,儿童发生单纯性肥胖症的概率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基础代谢率较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儿童体重变化,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过多。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容易导致能量过剩。暴饮暴食、进食速度过快、经常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是重要诱因。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三餐时间,控制每餐食物份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比例。
3、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缺乏足够体育锻炼会使能量消耗减少。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静态活动取代了户外运动。建议家长鼓励儿童每天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4、心理因素
部分儿童可能通过进食来缓解压力、焦虑或抑郁情绪。家庭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情绪性进食。家长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5、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内分泌问题可能引起代谢紊乱。这类情况可能伴随皮肤色素沉着、月经不调等症状。需要医生进行激素水平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药物调节代谢。
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社区可提供更多运动场地和设施。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发现体重增长过快应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对于已经出现肥胖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减重方案,避免盲目节食或使用减肥药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肥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通常较为显著,适用于体重指数超过32.5且合并代谢性疾病或体重指数超过37.5的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主要通过限制胃容量或改变营养吸收路径实现体重下降,常见术式包括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等。
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切除部分胃部减少胃容量,术后一年内可减掉多余体重的60%-70%,同时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异常。胃旁路手术通过重建消化道路径减少热量吸收,减重效果更持久,多余体重减少率可达70%-80%,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率较高。两种术式均需配合术后长期饮食管理,避免营养缺乏。手术并发症概率较低,但可能发生吻合口漏、倾倒综合征等问题,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术后随访。
术后需终身补充维生素B12、铁剂等营养素,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60-80克。建议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术后1年内每月监测体重及代谢指标。减重手术并非独立治疗方案,需与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相结合,患者依从性直接影响远期效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肥胖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体重超过同龄儿童标准、皮下脂肪增厚、皮肤褶皱加深、活动耐力下降、青春期发育异常等。小儿肥胖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失衡、运动不足、内分泌紊乱、心理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亢进、易疲劳、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自卑心理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小儿肥胖最直观的表现是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平均水平。根据生长曲线图,体重超过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可定义为肥胖。这类儿童往往在体检时被发现体重增长过快,身体质量指数明显偏高。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变化,绘制生长曲线图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肥胖儿童常见皮下脂肪明显增厚,尤其集中在面部、颈部、腹部和四肢近端。典型表现为双下巴、腹部膨隆、大腿内侧皮肤摩擦。皮肤褶皱测量厚度常超过正常值,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或假性黑棘皮病表现。这些体征可通过体格检查客观评估。
肥胖儿童常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易疲劳、运动耐力降低。轻微活动即可出现呼吸急促、出汗增多,严重者可能出现运动后胸痛或头晕。这与心肺功能负担加重、肌肉相对力量不足有关。长期缺乏运动又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肥胖儿童可能出现青春期发育提前或延迟。女孩可能表现为乳房发育过早、月经初潮提前;男孩可能出现阴茎发育相对滞后。这些表现与脂肪组织分泌的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严重肥胖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导致生长板过早闭合影响最终身高。
肥胖儿童容易因体型问题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为社交回避、情绪不稳定。部分儿童可能通过暴饮暴食缓解压力,进一步加重肥胖。睡眠障碍也较常见,如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不当的体重相关评价。
对于小儿肥胖的日常管理,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保证每天6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运动,减少静坐时间。饮食上控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避免使用成人减肥方法,如过度节食或减肥药物。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在营养科或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注意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鼓励而非批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肥胖症可能是继发性的,也可能是单纯性肥胖,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饮食管理、运动干预、心理疏导或药物辅助等措施。
继发性肥胖通常由内分泌疾病或遗传综合征引起。库欣综合征可能导致脂肪异常堆积,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伴随皮肤紫纹;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发代谢率下降,伴有畏寒、便秘等症状。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纠正甲减,或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生长曲线,配合医生完成激素水平检测。
单纯性肥胖占儿童肥胖大多数,与能量摄入过剩和运动不足相关。患儿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代谢异常。治疗核心是生活方式重塑,建议家长制定膳食计划,用西蓝花等低升糖指数蔬菜替代高糖零食,每天保证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游泳或跳绳。对体重指数超过同年龄段95百分位的患儿,医生可能短期使用奥利司他胶囊抑制脂肪吸收。
采用三餐两点制避免过度饥饿,早餐搭配水煮蛋和全麦面包提供优质蛋白,午餐选择清蒸鱼和杂粮饭控制油脂摄入。用新鲜水果替代果汁,限制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逐步减少油炸食品比例,但切忌突然节食导致营养素缺乏。
根据年龄选择趣味性运动,学龄前儿童可进行每天2小时户外游戏,学龄儿童每周3次团队运动如篮球。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但能正常对话为宜,避免过度疲劳引发抵触情绪。建议家长共同参与家庭运动日,通过骑行、爬山等活动建立长期运动习惯。
肥胖儿童易出现自卑、社交回避等心理问题。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改善体像障碍,用奖励机制强化健康行为而非体重数字变化。避免在家庭中强调减肥概念,转而培养整体健康观念。对合并焦虑症状的患儿,心理科可能建议短期使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配合心理咨询。
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到儿科或内分泌科随访,监测血压、血糖等代谢指标。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保证每天9-11小时睡眠时间。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对青春期前儿童,体重控制目标以维持现体重为主,待身高增长后逐步改善体重指数。若发现患儿出现黑棘皮病等胰岛素抵抗体征,需及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肥胖症出虚汗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穴位按摩、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肥胖症出虚汗可能与气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痰湿阻滞、阴虚火旺等因素有关。
肥胖症出虚汗在中医辨证中多与气虚、湿热或阴虚相关,需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气虚型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含黄芪、白术等成分,能健脾益气;湿热型可用黄连温胆汤,含黄连、半夏等,可清热化湿;阴虚型推荐知柏地黄丸,含知母、黄柏等,可滋阴降火。中药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配伍,避免自行用药。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虚汗症状。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健脾益气)、关元(温阳固表)、阴陵泉(利湿清热)等。对于气虚型肥胖可配合艾灸神阙穴,湿热型则采用针刺曲池穴泄热。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10-15次为一疗程,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酸胀感属正常反应。
日常可自行按摩特定穴位辅助缓解症状。按压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能调和气血,每次按压1-2分钟;按揉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可健脾祛湿,每日早晚各揉按3分钟;点按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有助于引火归元。按摩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皮肤破损或妊娠期应避免刺激相关穴位。
中医食疗需遵循辨证原则,气虚型宜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湿热型建议用薏苡仁、赤小豆煮粥利湿;阴虚型可选银耳、百合滋阴。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晚餐不宜过饱。可将黄芪10克、茯苓15克煎水代茶饮,适合气虚多汗者,但口干舌燥者慎用。
推荐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通过舒缓动作调节呼吸、改善代谢。练习时注意循序渐进,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加重气虚。每周锻炼3-5次,每次30-40分钟,配合腹式呼吸效果更佳。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以防着凉。
中医治疗肥胖症出虚汗需坚持3-6个月方能显效,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调整方案。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气,穿着透气棉质衣物。若出现汗出如油、肢冷脉微等脱证表现,或伴随心悸、消瘦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须及时就医排查。体重控制建议每月减重不超过4斤,过度快速减重可能加重虚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