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产后恶露呈暗红色通常是正常的。产后恶露是子宫蜕膜脱落、血液和坏死组织排出的混合物,颜色会随时间从鲜红逐渐变为暗红、淡红直至白色。暗红色恶露多出现在产后3-10天,属于浆液性恶露阶段,含有少量血液和较多浆液。
产后初期恶露为鲜红色,持续1-3天,主要成分为血液和蜕膜组织。随后逐渐转为暗红色,血液比例减少,浆液和宫颈黏液增多,持续约1-2周。若暗红色恶露伴随正常血腥味、无大量血块、每日总量少于月经量,且产妇无发热或腹痛加剧,通常属于生理性恢复过程。此时应注意会阴清洁,勤换卫生巾,避免盆浴和性生活。
若暗红色恶露持续超过3周,或反复出现鲜红色出血、排出腐臭味分泌物、伴随下腹坠痛或发热,可能提示宫腔残留、感染或子宫复旧不良。部分产妇因过度劳累、哺乳不足或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恶露异常。对于剖宫产产妇,若暗红色恶露突然增多需警惕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出现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检查或血常规明确原因。
产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避免久卧不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观察恶露变化时需记录颜色、气味和量的变化,有任何异常及时联系产科医生复查。
中日友好医院
产后恶露一般在21-42天干净属于正常现象。恶露是产后子宫蜕膜脱落、血液及坏死组织经阴道排出的生理过程,主要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三个阶段。
血性恶露通常持续3-4天,颜色鲜红且量较多,含有大量血液和蜕膜组织。浆液性恶露持续约10天,颜色转为淡红或褐色,排出量逐渐减少。白色恶露可持续2-3周,质地黏稠且颜色偏白或淡黄,主要成分为白细胞和退化蜕膜。若恶露在产后3周内完全停止,可能提示子宫收缩良好或存在恶露排出不畅。部分哺乳期女性因催乳素作用促进子宫复旧,恶露持续时间可能缩短。
若恶露超过6周未净或突然增多、伴有异味、发热等症状,需警惕宫腔残留、感染或子宫复旧不全。剖宫产产妇因手术操作可能延长恶露持续时间1-2周。产后过度劳累、过早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恶露反复或增多。
建议产妇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并勤换卫生巾。观察恶露颜色、气味及量的变化,避免盆浴及性生活。适当活动促进恶露排出,但避免提重物或长时间站立。如恶露突然停止伴随下腹疼痛,或出现发热、恶露恶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哺乳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可遵医嘱服用益母草颗粒等中成药辅助调理。
中日友好医院
产后恶露减少后再次出血可能是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产后恶露通常由血性恶露逐渐减少转为浆液性恶露,最后变为白色恶露,整个过程持续4-6周。若恶露减少后突然出现鲜红色出血,可能与子宫收缩乏力有关,子宫未能完全恢复原有大小,导致部分血管未闭合。这种情况可能伴随下腹隐痛,需通过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复旧情况,必要时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如缩宫素注射液或益母草颗粒辅助恢复。
胎盘或胎膜组织残留也会导致异常出血,残留组织影响子宫内膜修复,可能引发持续或反复出血,甚至出现发热、恶露异味等感染征兆。此时需通过超声确认残留物大小,较小残留可通过药物如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促进排出,较大残留需行清宫术。产后感染如子宫内膜炎也可能引起出血反复,多伴随下腹压痛、体温升高等症状,需进行血常规及分泌物检查,确诊后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或甲硝唑片控制炎症。
产后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巾及内裤。观察恶露颜色、气味及量的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饮食上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组织修复。若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剧烈腹痛,应立即就医排查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