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下肢静脉血栓通常需要评估狭窄率,狭窄率是判断血栓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血栓可能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静脉造影或磁共振静脉造影可以测量狭窄率。狭窄率越高,说明血栓对血流的影响越大,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可能仅需抗凝治疗和密切随访。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或放置血管支架等介入治疗。
评估狭窄率有助于预测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血栓后综合征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较高,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和更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医生会根据狭窄率和其他临床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建议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狭窄率变化。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穿着医用弹力袜,适当抬高患肢,保持适度运动。如出现患肢肿胀加重、疼痛加剧或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会引起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时,可导致肺栓塞,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可能从血管壁脱落并随静脉血流回流至心脏,继而进入肺动脉分支。当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时,肺部血流受阻,引发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猝死。长期卧床、手术后制动、恶性肿瘤、妊娠等因素均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概率。
少数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因血栓较小或未完全脱落而未引起明显肺栓塞症状。但即使无症状,血栓仍存在潜在脱落风险。对于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评估血栓情况。通过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手段可辅助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以预防肺栓塞发生。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避免肺栓塞的关键。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弹力袜或抗凝药物。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时须及时就医,确诊血栓后需严格卧床并配合治疗,防止血栓脱落。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必要时采取长期预防性抗凝措施。
临汾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