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判断大肠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需结合病理检查、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综合评估。主要方法有结肠镜检查+活检、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症状观察和随访监测。
1、结肠镜检查+活检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对可疑病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良性息肉多呈光滑球形,恶性息肉常表现为表面糜烂、质地脆硬。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明确细胞异型程度和浸润深度。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等不适。
2、影像学检查
CT仿真结肠镜能显示息肉大小及基底情况,增强CT可评估血供特征。超声内镜能清晰分辨肠壁各层结构,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恶性息肉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强化明显、肠壁层次破坏等特征。影像学检查适用于无法耐受结肠镜或需术前评估的患者。
3、肿瘤标志物检测
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等指标异常升高需警惕恶性可能。但肿瘤标志物特异性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进行APC基因检测评估恶变风险。血液检查前应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
4、临床症状观察
良性息肉多无症状,恶性息肉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报警症状。直径超过2厘米、生长迅速的息肉恶变风险较高。年龄超过50岁、有家族史者需提高警惕。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进展。
5、随访监测
小息肉建议6-12个月复查结肠镜,观察生长变化情况。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按风险分级定期随访。进展期腺瘤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随访中发现息肉形态改变或新生病灶需及时干预。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有助于早期发现恶变。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营养素。戒烟限酒,管理体重在正常范围。有家族史者建议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及时就诊。保持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