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细菌性肠炎

博禾精选结果

细菌性肠炎会传染吗

肠炎不会传染。根据肠炎的病因,通常包括:1、细菌性结肠炎,也就是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进食不洁食物以后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2、肠炎通常发病于自身免疫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3、结核性的结肠炎,通常继发于肺部结核。

疼痛科细菌性肠炎恢复期大便的变化

陈国栋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细菌性肠炎恢复期大便通常从稀水样逐渐转为软便或成形便,颜色由黄绿色恢复至黄褐色,排便频率减少至每日1-3次。细菌性肠炎多由沙门菌、志贺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

1、性状变化

恢复初期大便可能仍呈糊状或松散状,随着肠道黏膜修复,含水量逐渐减少,2-4周后可接近正常香蕉状软便。若持续出现蛋花汤样便或黏液便,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或肠道菌群失调,建议复查便常规。

2、颜色改变

急性期常见的黄绿色稀便源于胆汁代谢异常,恢复期胆红素氧化还原恢复正常后,大便颜色转为黄褐色。若出现陶土色白便需警惕胆道梗阻,柏油样黑便要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3、频率调整

腹泻高峰期每日可达10次以上,恢复期排便次数逐日递减,最终稳定在每日1-3次。若超过4周仍未恢复正常频率,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等后遗症,必要时行结肠镜检查。

4、伴随症状

恢复期应观察是否伴随腹胀、肠鸣音亢进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后缓解。若出现反复发热或血便,需排除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5、异常信号

大便中出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可能是胰腺功能未完全恢复,持续恶臭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建议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评估肠道炎症程度,必要时补充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

恢复期应保持低脂低渣饮食,优先选择蒸苹果、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每日补充足量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若体重持续下降或出现营养不良表现,需营养科会诊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注意便后清洁,防止肛周皮肤破损感染。

针灸科婴儿细菌性肠炎反复怎么办

姚伟
姚伟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婴儿细菌性肠炎反复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补液盐、使用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加强卫生管理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肠炎通常由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肠道菌群失调、病原体感染、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减轻肠道负担。辅食添加应暂停油腻、难消化的食物,改为米汤、米糊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次喂养有助于减少胃肠刺激。

2、补充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能预防和纠正脱水,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按照说明书配制后少量多次喂服。补液量根据婴儿体重和脱水程度调整,轻度脱水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中度脱水100-150毫升。补液期间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出现严重脱水需及时就医。

3、使用抗生素

明确为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磷霉素钙颗粒等。使用抗生素需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是否有皮疹、腹泻加重等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就医。

4、调节肠道菌群

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被抗生素杀灭。持续补充益生菌2-4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和增强免疫力。

5、加强卫生管理

护理前后需彻底洗手,婴儿用品定期消毒。避免让婴儿接触不洁物品和污染环境。腹泻期间加强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膏。家庭成员出现腹泻症状时应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和地面。

婴儿细菌性肠炎反复发作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适当补充锌制剂有助于肠黏膜修复。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避免着凉。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血便、高热、精神萎靡等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和血常规检查,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