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头里有海绵状血管瘤通常是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由异常扩张的血管窦组成,可能引发头痛、癫痫或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团状病变,血管壁薄且缺乏正常血管结构,常见于脑实质内。病灶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或反复微量出血,影像学检查可见特征性桑葚样改变。
该病可能与遗传性基因突变有关,部分患者存在CCM1/2/3基因缺陷。后天因素如头部外伤、放射线暴露也可能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形成葡萄串样的血管团块。
无症状患者占比较多,出现症状时多表现为反复头痛、癫痫发作。若病灶出血压迫神经组织,可能引起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或视力异常,严重时可导致突发性意识丧失。
磁共振成像(MRI)是首选检查方式,T2加权像可见特征性爆米花样低信号环。对于准备手术的患者,需补充脑血管造影排除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家族性病例。
无症状者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出现癫痫可选用左乙拉西坦片、奥卡西平片等抗癫痫药物。反复出血或神经功能损害者,可考虑显微镜下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深部病灶可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
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撞击,控制高血压等出血风险因素。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有助于维持血管稳定性。出现新发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时需立即就医。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海绵状血管瘤发作前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视力异常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具体症状与病灶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
头痛是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搏动性疼痛。当血管瘤增大或发生微小出血时,可能刺激脑膜或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头痛加剧。头痛部位通常与血管瘤位置相关,如颞叶病灶多引起太阳穴区域疼痛。若头痛突然加重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血管瘤破裂出血。
约半数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当血管瘤位于大脑皮层时,异常放电可能引发肢体抽搐、感觉异常或意识丧失。癫痫发作频率和形式与病灶位置相关,如额叶血管瘤易导致强直阵挛发作,颞叶病灶则可能引起复杂部分性发作。反复癫痫发作可能提示血管瘤存在活动性出血或病灶扩大。
血管瘤压迫或浸润周围神经组织可导致相应功能区缺损。常见表现包括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语言障碍或共济失调等。如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引起面部麻木、吞咽困难;脊髓病灶则多表现为截瘫或大小便失禁。这些症状通常呈渐进性发展,但在急性出血时可能突然加重。
位于视觉通路附近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导致视野缺损、复视或视力下降。当血管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时,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视力减退;枕叶病灶则多引起同向偏盲。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或瞳孔异常,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病灶临近颅神经或脑干重要结构。
后颅窝海绵状血管瘤可能通过刺激呕吐中枢或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恶心呕吐。这类症状多伴随头痛、眩晕出现,呕吐常呈喷射性。当血管瘤出血或体积增大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时,可能引发急性颅内压增高危象,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外伤,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监测病灶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稳定情绪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风险,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压以降低出血概率。若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必要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和特点,为医生评估病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老人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观察随访等方式处理。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遗传因素、血管发育异常、外伤刺激、激素水平变化、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出血、功能障碍、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微或不宜手术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片、醋酸泼尼松片、盐酸普拉克索片等。普萘洛尔片可收缩血管减少瘤体血供,醋酸泼尼松片能抑制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盐酸普拉克索片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手术治疗适用于瘤体较大、生长迅速或位于重要器官附近的情况。常见术式包括血管瘤切除术、激光切除术、硬化剂注射术等。血管瘤切除术可直接去除病灶,激光切除术创伤较小恢复快,硬化剂注射术适合表浅血管瘤。术前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凝血状况。
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或术后辅助治疗。通过放射线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使血管闭塞。常用方法包括外照射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等。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和皮肤反应,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干燥等副作用。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技术栓塞供血血管或注射硬化剂。常用方法有动脉栓塞术、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等。动脉栓塞术可阻断瘤体血供使其萎缩,硬化治疗能直接破坏血管内皮。术后需观察穿刺部位出血和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对于无症状、生长缓慢的小血管瘤可定期观察。每3-6个月复查超声或MRI评估瘤体变化。观察期间避免局部外伤和剧烈运动,注意记录肿块大小、质地变化。如出现突然增大、疼痛加剧需就医。
老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日常注意保护患处皮肤,避免摩擦和挤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控制基础疾病。保持适度活动量,避免久坐久站。出现异常症状应尽早就医,不要自行处理或使用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