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结肠

博禾精选结果

先天性巨结肠术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前要做的准备有:1、我们要明确诊断,就是明确这孩子是不是先天性巨结肠。这个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做结肠造影来判断,如果结肠造影没有明确结果,我们就要给孩子做直肠黏膜的活检和直肠的测压等等,以此来明确是不是先天巨结肠。2、确诊以后需要给他做肠道准备。如大一点的孩子,我们要让他吃无渣饮食、要灌肠、要做肠道的消炎的准备。另外还需检查孩子有没有其它的疾病,如贫血则我们要做输血工作,营养不良了就需要灌肠、要排便顺畅、要孩子加强营养等等。

肛肠科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状有哪些

张书信
张书信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主要有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由于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道蠕动障碍,症状通常在新生儿期即可显现。

1、胎粪排出延迟

患儿出生后48小时内未排出胎粪或排出量极少,是早期典型表现。这与结肠神经节缺失导致肠蠕动减弱有关,胎粪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家长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肛门指诊、钡剂灌肠等检查确诊。治疗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重建肠道连续性。

2、腹胀

腹部膨隆明显且进行性加重,触诊可及扩张肠袢。腹胀由肠内容物淤积和气体无法排出引起,可能伴随肠型可见。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胃肠减压或急诊手术干预。严重腹胀可导致呼吸窘迫,需紧急处理。

3、呕吐

呕吐物常含胆汁,呈现黄绿色,反映存在肠梗阻。呕吐频率和量随病情进展增加,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家长需保持患儿侧卧位防止误吸,医生可能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缓解症状,但根本治疗仍需手术矫正肠道畸形。

4、喂养困难

患儿吸吮无力、拒奶,摄入量不足导致体重不增。这与肠道梗阻引起的腹部不适及代谢紊乱有关。家长需记录每日摄入量及排便情况,医生可能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患儿营养状态,待手术解除梗阻后逐步恢复经口喂养。

5、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体重、身高低于同龄标准,可能伴随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这与慢性肠梗阻引起的营养不良有关。家长需定期监测生长曲线,术后需配合营养师制定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方案,必要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D。

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需终身随访,术后可能出现肠粘连、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家长应掌握人工肛门护理技能,定期评估排便功能。饮食上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避免过硬或产气食物。适当腹部按摩有助于促进肠蠕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肛肠科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检查方法是哪些

张书信
张书信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检查方法有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造影、直肠肛门测压、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肌电图检查等。先天性巨结肠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结果综合判断。

1、腹部X线平片

腹部X线平片是初步筛查先天性巨结肠的常用方法,可显示结肠扩张与狭窄段分界。典型表现为病变肠段近端肠管扩张积气,远端肠管狭窄无气体充盈。该检查无创快捷,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以提高图像清晰度。

2、钡剂灌肠造影

钡剂灌肠造影能清晰显示结肠形态与蠕动功能,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关键检查。通过肛门注入钡剂后X线摄片,可观察到病变肠管狭窄段、移行段及近端扩张段的三联征象。检查前需清洁灌肠,婴幼儿需镇静处理。该检查对判断病变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3、直肠肛门测压

直肠肛门测压通过检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缺失来辅助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因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直肠扩张时肛门内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该检查需将测压导管置入直肠,记录压力变化曲线。操作需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适用于1个月以上婴儿。

4、直肠黏膜活检

直肠黏膜活检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发现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通常在齿状线上方2-3厘米处取材,需获取黏膜下层组织。全层活检可提高检出率,但出血风险较高。新生儿可采用吸引活检法,较大儿童可用活检钳取材。

5、肛门直肠肌电图

肛门直肠肌电图通过记录肠壁肌电活动评估神经支配情况。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病变肠段肌电图呈现低幅慢波或电静息状态。该检查无创且可重复进行,但受患儿配合度影响较大。通常作为其他检查的补充手段,尤其适用于疑难病例诊断。

确诊先天性巨结肠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建议尽早就医评估。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采用低位灌肠缓解腹胀,喂养时选择易消化食物。术后患儿应定期随访,监测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进行排便训练指导。

心血管内科儿童大便粗就巨结肠吗

李婷婷
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童大便粗不一定是巨结肠,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排便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表现。先天性巨结肠通常伴随腹胀、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需结合医学检查确诊。

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水分补充不够可能导致大便粗硬。部分儿童偏好精细食物,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改善排便状况。排便习惯不良如刻意憋便也会造成粪便堆积变粗。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忍便。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病变肠段持续痉挛,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张积粪。典型表现为出生后延迟排胎便、反复腹胀、营养不良。部分轻型病例早期仅表现为大便粗硬,随病情进展出现肠梗阻症状。诊断需依靠钡剂灌肠造影或直肠活检确认神经节细胞缺失。若怀疑此病,应及时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手术时机。

家长发现儿童长期排便异常时,应记录大便性状、频率及伴随症状。日常可适当增加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避免自行使用开塞露等刺激性通便手段,防止产生依赖。确诊先天性巨结肠需遵医嘱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仍需关注排便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