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偏瘫患者行走训练需注意平衡保护、步态矫正、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强度控制及环境安全。偏瘫多由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行走训练是康复关键环节。
1、平衡保护
偏瘫患者因患侧肌力下降易失衡,训练初期需由康复师或家属扶持。可借助平行杠进行重心转移练习,逐步从坐位平衡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中出现头晕或下肢颤抖应立即暂停,避免跌倒引发二次损伤。平衡垫训练可增强本体感觉,但需在专业人员监督下进行。
2、步态矫正
患侧足下垂、划圈步态是常见问题,需通过踝足矫形器预防足内翻。训练时强调足跟先着地、膝关节伸直动作,可使用镜子辅助观察步态。针对骨盆代偿性上提现象,需进行腰腹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异常步态未及时纠正可能导致关节变形或健侧代偿性劳损。
3、辅助器具
根据功能残存程度选择四脚拐、助行器或矫形鞋,器具高度需与患者身高匹配。使用助行器时应保持患侧与器具同步移动,避免重心过度前倾。电动轮椅适用于长距离移动,但会延缓步行功能恢复,需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定期检查器具防滑垫和关节紧固件状态。
4、强度控制
单次训练不超过30分钟,心率增幅控制在静息状态20%以内。采用间歇训练法,每步行5分钟休息2分钟,避免肌肉痉挛加重。训练后患肢出现持续疼痛或水肿需冰敷处理。肌力3级以下患者应以床上桥式运动为主,过早负重行走可能加重异常运动模式。
5、环境安全
训练场地需清除地毯、电线等障碍物,地面保持干燥防滑。夜间训练应保证照明充足,楼梯处安装双侧扶手。外出训练需避开人流高峰时段,穿戴标识明显的反光背心。建议配置紧急呼叫装置,跌倒时避免强行搀扶患者,应先固定患侧关节再缓慢扶起。
偏瘫患者行走训练后应进行20分钟下肢肌肉放松按摩,重点拉伸腓肠肌和腘绳肌。日常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D促进神经修复。睡眠时用枕头支撑患侧膝关节保持轻度屈曲,定期评估康复进度并调整方案。训练期间出现关节红肿或血压异常波动需暂停训练并及时就医复查。
山东省立医院
治疗中风偏瘫可遵医嘱使用安宫牛黄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丸、脑栓通胶囊、银杏叶提取物片等中药。中风偏瘫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需结合辨证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类药物,同时配合康复训练。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中风急性期热闭证,表现为突然昏迷、面赤身热、痰壅气粗。主要成分为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等,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功效。需注意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可长期服用。
华佗再造丸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含川芎、吴茱萸、冰片等成分,能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
大活络丸主治风寒湿痹阻脉络所致偏瘫,常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由蕲蛇、乌梢蛇、威灵仙等组成,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阴虚火旺者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胃肠不适。
脑栓通胶囊针对瘀血内阻型中风后遗症,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不利。主要含三七、丹参、红花等活血药材,能改善脑部微循环。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银杏叶提取物片适用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辅助治疗,含黄酮苷和萜类内酯,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代谢。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或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联用需调整剂量。
中风偏瘫患者用药期间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家属需协助记录用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中药起效较慢,需坚持服用2-3个月观察疗效,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康复训练应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逐步从床上活动过渡到站立行走练习。
山东省立医院
中药治疗中风偏瘫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西药控制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结合个体情况选用合适方剂。
中风偏瘫多因气血瘀滞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改善微循环。常用药物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复方制剂,这些方剂含黄芪、当归、川芎等成分,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用前需由中医师辨证,避免与抗凝药物同用。
对于痰瘀阻络型偏瘫,可选用具有通络开窍功效的中药。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含麝香、冰片成分的方剂能帮助改善神经功能,缓解言语不利症状。这类药物多属急救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中风后期多见肝肾亏虚,适用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中药。左归丸、地黄饮子等含熟地黄、山茱萸的方剂可改善肢体萎软无力,配合针灸效果更佳。服用期间应忌食辛辣,糖尿病患者需调整剂量。
针对风痰阻络型偏瘫,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等祛风化痰方剂具有一定疗效。这类药物含天麻、白附子等成分,可减轻肢体麻木症状。需注意炮制规范,避免乌头类药材中毒风险。
中药外治可作为辅助手段,如用红花油按摩患肢或中药熏蒸治疗。外用药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可避免胃肠刺激。使用前需测试皮肤耐受性,破损皮肤禁用。
中风偏瘫患者除中药治疗外,需坚持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训练,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中药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