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糖尿病足

博禾精选结果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足患者出现脚趾发黑的现象,常常是由于局部缺血或坏死导致的,也可能是外伤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治疗方案。 1、局部缺血: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容易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氧,最终可能导致坏死。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 2、外伤:糖尿病患者的脚部如果受到外力,比如挤压或磕碰,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骨折。这种损伤会影响血液供应,导致脚趾发黑。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脚部,避免外伤。 对于治疗,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也可以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果病情严重,口服药物无效且出现大面积溃疡或坏疽,可能需要进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甚至可能需要植皮或截肢。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脚部护理,避免穿过紧的鞋袜,以免加重不适。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消毒换药,促进伤口愈合。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糖尿病足的护理和治疗,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专业的医疗支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希望大家能重视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内分泌科糖尿病足临床治疗

袁晓勇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糖尿病足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创面处理、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环和手术治疗等方式。糖尿病足通常由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引起,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症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治疗。

1、控制血糖

严格监测并控制血糖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通过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物维持血糖稳定,避免高血糖加重血管和神经损伤。同时需配合饮食管理,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2、创面处理

针对足部溃疡需进行清创换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磺胺嘧啶银乳膏等促进创面愈合。对于深部感染或坏死组织,可能需要外科清创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受压,必要时使用减压鞋垫或支具。

3、抗感染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疗程需足量足部。合并骨髓炎时可能需要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4、改善血液循环

对于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可使用西洛他唑片、贝前列素钠片等改善微循环。严重缺血时需血管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日常避免久坐久站,适度活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5、手术治疗

严重坏疽或不可逆感染需截肢手术,范围根据缺血平面决定。血管重建术适用于局限性动脉闭塞。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残端感染和压疮,配合康复训练改善功能。

糖尿病足患者需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外伤。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定期复查下肢血管和神经功能。出现足部红肿、疼痛、破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截肢风险。长期坚持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普通外科日常预防糖尿病足的方法有哪些

袁晓勇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日常预防糖尿病足的方法主要有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鞋袜、避免足部受伤。

1、控制血糖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和血管,导致足部感觉减退和血液循环障碍。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配合低糖饮食和规律运动,将空腹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血糖稳定可显著降低足部溃疡风险。

2、定期检查足部

每日用镜子检查足底、趾缝等易忽略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破溃、胼胝或颜色改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痛觉迟钝,肉眼检查能早期发现微小损伤。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发展为严重感染。

3、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用37℃以下温水每日清洗足部,轻柔擦干尤其是趾缝。过度潮湿易滋生真菌,可适量使用医用滑石粉。禁止长时间泡脚或使用电热毯,温度感知异常可能导致烫伤。修剪趾甲应平直,避免损伤甲沟。

4、选择合适鞋袜

穿着透气棉袜和足趾部宽松的软底鞋,避免赤脚行走。新鞋初次穿着不超过2小时,检查是否有摩擦点。存在足畸形者可定制矫形鞋垫,分散压力点。冬季需保暖但忌用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

5、避免足部受伤

远离尖锐物品,室内穿防滑拖鞋。处理鸡眼或老茧应寻求专业医生,禁止自行切割。进行足部按摩或运动时力度需轻柔,出现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任何伤口即使微小也需用无菌敷料保护。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足部护理日常流程,包括晨起检查袜子内部、晚间温水洗脚后涂抹保湿乳、每周测量足部皮肤温度等。戒烟限酒以改善微循环,每年至少一次专业足病筛查。出现足部麻木、刺痛或伤口愈合延迟时须立即就诊,早期干预可避免截肢风险。合理饮食搭配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增强下肢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