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科编辑 医点就懂
33次浏览

关键词: #免疫 #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严重感染肿瘤风险增加。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

1. HIV病毒感染机制

HIV通过攻击CD4+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病毒进入人体后,其逆转录酶将RNA转化为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随着病毒复制,CD4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当每微升血液中CD4细胞低于200个时,即发展为AIDS。病毒变异能力强,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2. 主要传播途径

性传播占全球感染的85%以上,无保护性行为风险最高。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母婴传播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期间。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不会传播病毒。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99%的性传播风险。

3. 临床表现分期

急性感染期出现发热、皮疹等流感样症状。无症状期可持续8-10年,患者无明显不适但具有传染性。艾滋病期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反复感染和恶性肿瘤。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和结核病是常见并发症。

4. 诊断与监测方法

HIV抗体检测是主要诊断依据,窗口期为2-6周。核酸检测能早期发现感染。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监测评估病情进展。所有孕妇应接受HIV筛查,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

5. 抗病毒治疗方案

鸡尾酒疗法使用三种药物组合: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替诺福韦,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依非韦伦,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新药整合酶抑制剂多替拉韦疗效显著。治疗目标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

6. 预防措施

暴露前预防使用特鲁瓦达可降低感染风险92%。暴露后72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安全套使用和清洁针具计划有效切断传播链。感染者应避免捐献血液或器官,孕妇需接受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率至2%以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防控需要个人防护与医疗干预相结合。规范治疗可使感染者寿命接近正常人,早期诊断是关键。消除歧视、加强科普教育对控制疫情传播同等重要,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确诊患者需终身服药并监测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