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是什么病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该病通常由食用被污染的米饭、乳制品、肉类等食物引起,常见症状包括恶心、腹痛、水样便,严重时可导致脱水。
1、病原特性: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食物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能产生耐热肠毒素。该菌在25-37℃环境中繁殖迅速,尤其易在煮熟后长时间存放的米饭中滋生。其产生的呕吐型毒素和腹泻型毒素分别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常见污染源包括未充分加热的剩饭、香肠、布丁等淀粉类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食物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细菌可能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即使再次加热也无法完全破坏毒素活性。
3、临床表现:
呕吐型中毒通常在进食后0.5-6小时发作,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泻型中毒潜伏期较长(6-15小时),以水样腹泻、腹部绞痛为主。两种类型可能单独或同时出现,多数患者24-36小时内自行缓解。
4、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可疑食物或患者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出蜡样芽孢杆菌且菌量超过10^5 CFU/g有诊断意义。需注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鉴别。
5、治疗原则:
轻症以补液和电解质为主,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但对免疫力低下者或菌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时应立即就医。
预防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需注意食物保存温度,熟食应尽快食用或冷藏保存;剩饭菜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避免将熟食与生食交叉污染。日常加强厨房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餐具和炊具,处理食物前充分洗手。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应特别注意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