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骨折临床上常见移位形式

外伤骨折常见的临床移位形式主要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和旋转移位五种。
1、成角移位:
骨折两端形成夹角称为成角移位,多由暴力作用方向与骨骼纵轴不平行导致。常见于儿童青枝骨折,表现为肢体外观畸形。需通过手法复位或牵引矫正,严重者需手术内固定。复位后需定期复查X线防止再移位。
2、侧方移位:
骨折端沿横断面水平移动称为侧方移位,多由直接暴力引起。表现为肢体缩短和异常活动,可能损伤周围血管神经。需通过持续牵引或切开复位恢复解剖位置,配合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肱骨干骨折常见此类移位。
3、缩短移位:
骨折端重叠导致肢体缩短称为缩短移位,常见于肌肉牵拉或垂直暴力损伤。股骨骨折典型表现为患肢缩短3-5厘米。需通过骨牵引逐步恢复长度,严重重叠者需手术复位髓内钉固定。长期缩短可能导致跛行等后遗症。
4、分离移位:
骨折端间隙增宽称为分离移位,多由韧带牵拉或治疗不当引起。髌骨骨折常见分离现象,影响愈合。需采用钢丝环扎或张力带固定维持对位,配合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5、旋转移位:
骨折端沿纵轴旋转称为旋转移位,常见于螺旋形骨折。表现为肢体旋转畸形和功能障碍。需麻醉下手法复位并长臂石膏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特别注意纠正旋转。未及时矫正可能影响肢体旋转功能。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并立即就医,早期正确处理移位可降低畸形愈合风险。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补充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骨痂形成。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吸烟饮酒可能延缓骨折愈合需严格戒除。出现肿胀疼痛加剧或感觉异常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