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因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可能由病原体直接破坏红细胞、炎症因子抑制骨髓造血、铁代谢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及慢性病性贫血机制等因素引起。
疟原虫、巴贝斯虫等血液寄生性病原体可直接侵入红细胞导致溶血。部分病毒如细小病毒B19通过感染造血前体细胞,引发短暂性再生障碍危象。细菌产生的溶血素(如链球菌溶血素O)会溶解红细胞膜,造成急性贫血。
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细胞因子可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降低骨髓对贫血的代偿能力。慢性感染时持续存在的低度炎症状态,会导致铁调素水平升高,阻碍铁元素释放利用。
感染期间肝脏合成的铁调素增加,使巨噬细胞滞留铁离子,导致血清铁浓度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发萎缩性胃炎,减少胃酸分泌,影响食物中铁的吸收效率。
结核分枝杆菌等慢性感染会加速机体分解代谢,消耗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反复肠道感染可损伤肠粘膜,导致铁、铜等微量元素吸收不良,长期可发展为混合性贫血。
持续感染激活免疫系统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化会缩短红细胞寿命。同时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相对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形成典型的慢性病性贫血病理过程。
针对感染性贫血需同步治疗原发感染与纠正贫血。建议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动物肝脏、贝类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慢性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重度贫血需在控制感染后考虑静脉补铁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恢复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组织氧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