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先天性肺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基础治疗手段,可纠正低氧血症,缓解肺动脉收缩。家庭氧疗建议每日持续15小时以上,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严重缺氧者需配合无创通气治疗,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使用睡眠氧疗设备。
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减轻右心负荷,血管扩张剂如西地那非能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心药如地高辛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者。抗凝治疗常用华法林预防肺栓塞,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急性加重期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缓解气道炎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戒烟可延缓肺功能恶化。肺动脉高压患者需避免高原环境,预防感冒减少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应佩戴呼吸机改善夜间缺氧,肥胖者需减重减轻呼吸负荷。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房间隔造口术能缓解右心压力,肺血管球囊扩张术改善肺动脉狭窄。手术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终身抗排斥治疗。
呼吸操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力量。有氧运动如平地步行、太极拳需循序渐进,运动时血氧饱和度不应低于88%。营养支持需保证高蛋白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液体量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
患者需每日监测体重、尿量变化,记录活动后气促程度。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饮食宜少量多餐,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香蕉、深色蔬菜。稳定期可进行游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但需避免屏气动作。定期复查肺功能、心脏超声及血气分析,疫苗接种包括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学习急救技能应对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