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清除率<30ml/min怎么回事,怎么办

关键词: #肌酐
关键词: #肌酐
肌酐清除率低于30毫升每分钟可能由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原发病、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等方式干预。
慢性肾脏病是导致肌酐清除率下降的常见原因,可能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疾病进展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持续减退,通常表现为水肿、乏力、尿量减少。治疗需控制血压血糖,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延缓病情。
急性肾损伤可能由严重感染、药物毒性或血容量不足引起,表现为肌酐清除率短期内急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少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治疗需解除诱因,必要时进行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影响肌酐清除率。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导致肌酐清除率降低。患者常伴有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肌酐清除率下降。患者可能伴有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治疗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时需要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控制在0.6-0.8克每公斤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保持每日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出现严重水肿或电解质紊乱时需及时就医,由肾内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开始肾脏替代治疗。同时需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