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和程度

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消化道出血的评估方法有呕血与黑便观察、血红蛋白监测、生命体征评估、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
呕血和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呕血颜色鲜红提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咖啡样呕血可能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黑便多由血液在肠道内氧化形成,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量较大。出血量超过50毫升可出现黑便,超过250毫升可能呕血。
动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可评估出血程度。血红蛋白短期内下降10克/升提示出血量约500毫升。急性出血早期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可能无明显变化,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血红蛋白低于70克/升提示重度出血。
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15%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轻度出血生命体征平稳,中度出血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重度出血表现为休克。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大于1提示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
胃镜和肠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评估出血活动性。Forrest分级可判断溃疡出血风险,Ia级为喷射性出血,Ib级为渗血,IIa级可见血管裸露,IIb级有血痂附着,III级为基底清洁。内镜检查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
腹部CT血管成像可发现活动性出血,表现为造影剂外溢。核素扫描适用于间歇性出血定位。血管造影可同时进行栓塞治疗。影像学检查适用于内镜检查阴性或无法耐受内镜的患者。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至出血停止,逐步恢复流质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蛋黄、菠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记录呕血和黑便情况。重度出血需绝对卧床,建立静脉通路。恢复期可进行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内镜,及时发现再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评估胃肠道风险,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