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骨质疏松症可以做哪些运动 得了骨质疏松症可做这些运动缓解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选择低冲击有氧运动、抗阻力训练、柔韧性练习、平衡训练及水中运动等方式缓解症状。运动需根据个体骨密度和关节状况调整强度,避免高跌倒风险动作。
快走、椭圆机训练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下肢骨骼负荷,刺激骨形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地面需平坦防滑。研究显示规律快走可使腰椎骨密度提升1-2%,同时改善心肺功能。
弹力带练习、器械训练等抗阻运动通过肌肉收缩间接刺激骨骼。重点锻炼脊柱和髋部肌群,每周2-3次,每组动作8-12次。注意选择适当阻力,动作规范避免代偿,训练后需补充蛋白质促进肌肉修复。
瑜伽、太极等伸展运动能维持关节活动度,降低骨折风险。避免过度前屈和扭转脊柱的动作,每个姿势保持15-30秒。改良式瑜伽可改善老年人脊柱伸展度达20%,同时缓解疼痛。
单腿站立、脚跟行走等平衡练习可降低跌倒概率。建议每日进行10分钟,辅以椅子或墙壁保护。系统性平衡训练能使老年人跌倒风险减少40%,对合并椎体压缩骨折者尤为重要。
水中漫步、浮力器械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担。水温保持30-32℃,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45分钟。水压可促进静脉回流,水中阻力训练对改善股骨颈骨密度效果显著。
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时需穿戴防滑鞋具,避免跳跃、突然转身等高危动作。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热身与放松,补充含钙饮品。建议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或近期骨折者,应优先选择床上踝泵运动、呼吸训练等安全项目。日常可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注意钙磷比例均衡,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速骨量流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