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啥是什么

肾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21次浏览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等。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排除性诊断。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0×10⁹/L是核心诊断指标,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时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需通过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检查确认,并排除标本采集不当或仪器误差等干扰因素。

2、骨髓象特征:

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这是区别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特征。巨核细胞形态可表现为胞浆颗粒减少、产板型巨核细胞比例降低,但无病态造血现象。

3、排除继发因素:

需系统性排除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脾功能亢进等继发性因素。包括询问用药史、检测抗核抗体谱、肝炎病毒标志物筛查及腹部超声评估脾脏大小。

4、免疫学指标: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检测阳性率约70%-90%,但特异性较低。新一代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可提高诊断特异性,但仍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依据。

5、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需注意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如血管性血友病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而血小板计数正常。

确诊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色蔬菜以改善血管脆性。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女性患者月经期需警惕月经过多风险。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时需立即就医。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