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有哪些区别?

血液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26次浏览

关键词: #黄疸 #血性

溶血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方式四个方面。

1、发病机制:

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量,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阻塞性黄疸则因胆道系统梗阻使胆汁排泄受阻,多由胆管结石、肿瘤胰腺疾病引起。

2、临床表现:

溶血性黄疸患者皮肤呈柠檬黄色,常伴贫血、脾肿大;阻塞性黄疸皮肤呈暗黄或黄绿色,出现陶土色粪便和浓茶色尿液,可能伴随腹痛或皮肤瘙痒。

3、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阻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影像学可见胆管扩张。

4、伴随症状:

溶血性黄疸可能伴随血红蛋白尿、寒战发热等溶血危象表现;阻塞性黄疸可能出现胆囊肿大、脂肪泻等胆汁淤积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5、治疗原则:

溶血性黄疸需针对溶血原因治疗,如光疗、输血或脾切除;阻塞性黄疸需解除梗阻,采用内镜取石、支架置入或手术切除肿瘤等方式。

日常护理中需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变化,溶血性黄疸患者应避免感染和氧化性药物,阻塞性黄疸患者需低脂饮食并补充维生素K。两种黄疸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溶血性黄疸患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阻塞性黄疸患者需警惕胆管炎等并发症。出现进行性黄疸加重、意识改变或剧烈腹痛时应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