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 掌握四个方法应对慢性中耳炎

关键词: #中耳炎
关键词: #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日常护理四种方式应对。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鼓膜穿孔未愈等原因引起。
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用药,严重者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伴有真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真菌药物。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听骨链受损者需行鼓室成形术,中耳乳突病变严重时需实施乳突根治术。手术可清除病灶并重建听力传导结构,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儿童患者若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可能需同步切除腺样体。
咽鼓管吹张术可改善中耳通气,红外线照射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超短波治疗有助于炎症吸收。这些物理疗法需在专业机构进行,急性发作期禁用热疗。鼻腔冲洗可减少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风险。
保持外耳道干燥,沐浴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避免用力擤鼻或高空飞行等导致鼓膜内外压力差增大的行为。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烟草刺激会加重咽鼓管水肿。控制过敏原接触,过敏性鼻炎患者需同步治疗鼻部症状。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菜水果,增强黏膜修复能力。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跳水等可能造成耳压骤变的运动。冬季注意耳部保暖,外出佩戴耳罩。每月自查听力变化,出现耳痛加剧、流脓增多或眩晕等症状时需立即复诊。建立听力随访档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