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出血几天内是危险期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14天为危险期,具体时间受出血量、并发症、基础疾病、治疗时机及年龄等因素影响。
出血量直接影响危险期长短。少量出血者危险期可能缩短至7天内,大量出血者易发生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危险期可延长至2周以上。早期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出血范围,严重者需紧急手术干预。
脑血管痉挛是主要致死原因,多集中在出血后4-12天。其他如脑积水、电解质紊乱也会延长危险期。持续监测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腰椎穿刺或脑室引流。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危险期延长。血管条件差者易发生二次出血,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动脉瘤未处理者再出血风险高达20%,应尽早行血管造影检查。
发病6小时内接受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者危险期缩短。延迟治疗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需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血容量稳定。
老年患者危险期相对延长。血管弹性减退使痉挛更持久,恢复期易并发肺部感染或下肢静脉血栓。需加强翻身拍背护理,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危险期内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度以减少颅内压波动。饮食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避免用力排便。恢复期可进行床边被动肢体活动,2周后逐步开始言语及认知训练。出院后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