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指标表达的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胆道梗阻、肝硬化等原因引起,不同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合成功能等不同方面的异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轻度升高可能与熬夜、饮酒等生理因素有关;显著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病理情况。急性肝炎时ALT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代谢异常。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溶血性疾病;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胆管结石、肿瘤等胆道梗阻性疾病。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通常2周内自行消退。
白蛋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慢性肝病时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相关。球蛋白升高可能与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关。白球比例倒置常见于肝硬化晚期,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
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胆汁淤积。轻度升高可见于儿童生长期或妊娠期;显著升高需警惕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骨骼疾病时ALP也可升高,需结合GGT指标鉴别。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维生素K缺乏时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纠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需警惕出血风险。
肝功能异常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高糖食物。绝对戒酒,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出现明显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