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和痛风的区别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则由尿酸代谢异常引发。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受累关节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方案五个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导致的慢性炎症,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痛风源于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与高嘌呤饮食和肾脏排泄障碍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晨僵超过1小时、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病程呈持续性进展。痛风发作具有突发性,常见夜间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剧痛,症状7-10天可自行缓解。
类风湿多累及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晚期出现天鹅颈样畸形。痛风好发于下肢负重关节,可见痛风石形成,关节穿刺可见针状尿酸结晶。
类风湿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多呈阳性,X线显示关节侵蚀。痛风患者血尿酸常升高,关节液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见双折光阴性结晶。
类风湿需长期使用抗风湿药控制免疫反应,常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痛风急性期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缓解期需降尿酸治疗如别嘌醇、苯溴马隆。
日常管理需针对性调整:类风湿患者应注重关节功能锻炼,采用温热疗法缓解晨僵,避免寒冷刺激;痛风患者需严格低嘌呤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海鲜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两类疾病均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类风湿每3-6个月评估炎症活动度,痛风每3个月检测血尿酸水平。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风湿免疫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