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医针灸的穴位都有哪些

中医养生编辑 健康万事通
41次浏览

关键词: #针灸 #中医

中医针灸常用穴位主要有百会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等。这些穴位分布于人体经络上,通过刺激可调节气血运行,治疗各类疾病。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督脉要穴。刺激该穴位可缓解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症状,对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操作时多采用平刺或斜刺法,深度约0.5寸。孕妇及囟门未闭幼儿禁用此穴。

2、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偏食指侧凹陷处,属手阳明大肠经。该穴位具有镇痛解痉功效,常用于治疗牙痛、面瘫、胃肠痉挛等病症。针刺时可直刺0.5-1寸,配合捻转手法增强得气感。局部皮肤感染患者应避免施针。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此穴为强壮保健要穴,能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问题。常规直刺1-1.5寸,可配合艾灸增强温补效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需谨慎操作。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主治妇科月经不调、泌尿系统疾病及下肢痿痹等。针刺时向胫骨后方斜刺0.5-1寸,孕妇禁用该穴位以防引发宫缩。

5、涌泉穴

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刺激此穴可引火归元,治疗失眠、高血压、咽喉肿痛等上热下寒证。操作时直刺0.5-0.8寸,或采用药物贴敷疗法。足部皮肤破损者不宜施治。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根据个体体质辨证选穴。施针前后应注意保暖避风,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下接受治疗。日常可按摩上述穴位保健,但出现晕针、出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忌食生冷辛辣,配合适度运动促进经络气血通畅。慢性病患者应坚持疗程,不可自行增减治疗频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