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哺乳期得了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局部热敷、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哺乳期患者需避免耳道进水,可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外耳道分泌物。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表现为耳痛、耳闷胀感。家长需注意婴儿哺乳姿势,避免呛奶导致分泌物逆流至咽鼓管。清洁时禁止使用尖锐物品掏耳,防止鼓膜损伤。
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于患侧耳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热敷有助于缓解炎症引起的耳部血管痉挛,减轻疼痛症状。中耳炎若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可能伴随耳鸣、听力下降。家长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洛美沙星滴耳液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细菌性中耳炎可能出现耳道流脓症状,滴耳前需清除分泌物。哺乳期使用需评估药物进入乳汁的风险,家长应避免自行购买使用。
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克拉霉素片等适用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时,可能伴有鼻塞、咽痛。哺乳期用药需选择乳汁分泌量少的药物,家长需按疗程规范服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对于鼓室积液持续2周未消退者,需耳鼻喉科行鼓膜切开术。该操作可缓解中耳压力,适用于过敏反应导致的顽固性积液。术后家长需防止婴儿抓挠患耳,定期复查听力。
哺乳期中耳炎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哺乳时保持半坐位,喂奶后竖抱拍嗝防止反流。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房间湿度维持在50%-60%。出现发热或耳痛加剧时需立即复诊,治疗期间暂停游泳等可能进水的活动。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转为慢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