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损伤、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等。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关键手段,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相关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密切监测。
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与药物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或干扰肠道菌群有关。建议餐后服药减轻刺激,若持续呕吐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缓解症状。严重腹泻时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
吡嗪酰胺片与利福平胶囊联用可能引发转氨酶升高,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用药期间须每月检测肝功能,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护肝治疗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但需避免与抗结核药物同时服用。既往肝病患者应调整药物剂量。
链霉素注射剂可能引起皮疹、药物热等超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详细告知过敏史,首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发生荨麻疹可口服氯雷他定片,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肾上腺素抢救。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等复合制剂更易诱发过敏。
异烟肼片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与维生素B6缺乏相关。预防性补充维生素B6片可降低风险,已出现症状者需增加剂量。乙胺丁醇胶囊可能引发视神经炎,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视野和色觉。
利福平胶囊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降低,表现为反复感染或出血倾向。用药期间需定期血常规监测,严重骨髓抑制时需停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用于治疗粒细胞缺乏,同时应避免使用影响造血功能的联用药物。
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帮助肝脏代谢。避免饮酒及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规律作息有助于提高药物耐受性。出现持续发热、皮肤黄染、严重皮疹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治疗全程需配合医生完成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