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是怎么引起的

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摩擦力和剪切力、营养不良、潮湿刺激、感觉障碍等因素引起。褥疮多见于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的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因持续受压导致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溃疡。
局部组织持续承受压力是褥疮的核心诱因。当皮肤毛细血管受压超过32毫米汞柱且持续2小时以上时,血流受阻会导致组织缺氧坏死。常见于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骨突部位。需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使用减压床垫分散压力。
患者移动时皮肤与床单摩擦会破坏角质层,剪切力则使深层血管扭曲断裂。这种机械损伤多发于半卧位患者下滑时。护理时应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搬运患者使用转移板减少摩擦。
蛋白质和维生素C缺乏会延缓伤口愈合,皮下脂肪减少则降低压力缓冲能力。血清白蛋白低于35克/升时风险显著增加。需保证每日1.2-1.5克/公斤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导致皮肤长期浸渍,角质层软化后更易受损。潮湿环境还会滋生细菌加重感染。应使用吸湿性护理垫,及时清洁后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屏障。
糖尿病患者或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病变无法感知压迫疼痛,不能及时调整体位。这类患者需特别加强检查,可使用防褥疮气垫床并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预防褥疮需建立系统性护理方案,包括每2小时调整体位、使用减压器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监测营养状况等。对已形成的褥疮应根据分期处理,Ⅰ期可通过减压和改善微循环逆转,Ⅱ期以上需清创并使用康复新液促进肉芽生长,深度溃疡可能需负压引流或皮瓣移植。日常应定期检查骨突部位皮肤,发现发红不退即需干预。